在我看来,2022年是比2018年还要艰难的投资年份。因为这一年指数的两个大幅下跌波段在幅度和时长上都超过了2018年,全年体现的特征就是下跌无反弹,反弹不回调,所以风险管理难以准确执行。事后看,可能用“止损”才是最佳的风控手段。
2020年疫情初发,有放水手段对冲。2022年战争,疫情封控和美国通胀反通胀的博弈造就了一轮熊市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预期的转变,而不确定性是资产价格市场最坏的推手,于是波动一再超出预期。
一:我的2022
成绩:期权账户-13.46%,以300ETF做为比较基准,年度超额收益率为6.71%。从事期权交易以来,2022年是首次亏损年份。
港股账户13.36%,由于抄底腾讯,大幅超越恒生指数。
看一下实盘成绩的演变:
2022年7月1日,我在帖子里写了一篇《失去的胜利》,那时的相对300ETF超额收益为-8.58%。
原因就在于第一轮下跌杠杆化卖沽仓位太多,几乎没有机会实践卖购对冲,而后期反弹又是一波无回调的上涨,对冲显得多余且被套。所以出现了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的最差表现。
到年底,这个成绩被改观了。拐点有两个。一个是3季度大盘再度出现了持续不反弹的下跌且创了新低,这些空头坚持下来反败为胜,多头仓位也利用反弹降低调整好了,卖方版永动机(就是过去讨论的偏多双卖)策略获得成功。第二个原因是下半年期权品种扩容,1000指数、500指数和创业板都上市了期权,这样资产配置期权化的格局形成,我的龟兔赛跑战术加快了扭亏进度。
二:教训和总结
2022年最大的收获不是账面收益,而是对大众普遍认识之一“卖沽收益有限”的理念(就是所谓跑不赢大盘)进行了突破。
说来可笑。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选错了股票跑输大盘实在正常,这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话题。所以后来应运而生的就是指数化投资,赚了指数就赚钱。到了期权时代,杠杆化投资成为高效模式,跑赢指数应该是个常识了,哪怕负收益也可以做到超额指数。这一点至少我自己是做到了。
期权策略里面有这样的一个工具,用卖实值沽替代ETF做为权益投资选择。这个工具到底能否战胜指数困扰了我整整两年!
通过持续两年的实战总结,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除非单边牛市,卖沽的确无法战胜大盘。而在一个包含上涨横盘下跌全周期时段里,卖沽策略(含废纸买权保护)是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简单高效武器的(比工具的级别高几个层级)。
我的2022年教训恰恰是因为:笃信卖沽无法跑赢大盘,因此选择杠杆化策略做为增强,于是上半年遭遇持续下跌而陷入困境。不是卖沽策略问题而是杠杆增强战术错误导致成绩差劲。
我用两年的实战和教训扭转了一个不完整的理论认识,代价不菲,也暴露了自己缺乏悟性的缺点。
需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对于卖沽做为权益替代的个人认识,并不排斥其它工具的合理运用。所谓卖沽和买购的争论无须重复展开,我也不再回应这类话题。这本来就是每个人的偏好和选择,没有必要强求统一。
三:策略演变历程
在这几年的大规模运作过程里,我先后在论坛上公开推荐并实战了这样几个期权策略。
A:期权永动机(买入持有远期深度实值认购+动态持有N倍的近月卖购)
思路很简单,用远期多头封锁近期空头的错向风险,不断获得股价下跌阶段的收益做为增强。
B:期权月季花(买入远期平值认购+卖出近期虚值宽跨)
道理和永动机类似。远期认购锁定股价上行中卖购风险,然后期待获得双卖的最佳收益或者拿到0成本的远期多头。
C:卖方版永动机(以前称呼为偏多双卖)(卖出近月实值认沽+买虚值认沽权保护+动态卖出N倍近月认购)
这是期权永动机的变形,卖购部分相同,只不过多头用近期实值认沽义务仓替代了远月认购权利仓。
有经验的同好可以看出这里面的脉络,那就是逐步减少买权支出,去掉更多损耗和不确定性。
现在用2022年的实际大盘表现来评判一下我的三个策略。
A:期权永动机:事后明显可以看到,买权会因为股价大幅下跌而不断被清零。但是,卖购部分一定是获利的。所以只要坚持做这个策略一定可以超越指数大盘!这还不包括把永动机N值调节为2倍这样的马后炮手段。
B:期权月季花:可以肯定,这个策略最后只有一个虚值卖沽头寸会出现大幅下跌的损失,但也一定比指数强。因为卖出虚值沽之后沦为深度实值有一个过程,战胜指数(不过还是负收益)也是一定的。这个卖沽仓位靠反复移仓可以一直坚持下来。
C:卖方版永动机:这个就是我自己2021-2022年的实战,文章前面一部分已经做了总结,大家也可以在上一个帖子里感受到临场氛围。2022年初期由于杠杆化操作而大幅跑输指数到年底已经明显超越指数了。
通过这样简单复盘可知,策略在熊市中要保持0亏损无法实现,但要做到超越标的指数都是必然的。这就是我敢于说自己推荐的策略牛熊通吃的底气所在。你用0风险来论证我只能举手投降,如果用对标指数来比我敢接受挑战!
四:2023年的上行目标位
中国股市是政策市,短期波动和政策密切相关。不过长期看最后还是和GDP这些宏观指标呈现正相关。
由于前几年估值泡沫被挤压,去年的整体扰动实在太多,所以2022年度GDP增速大幅回落叠加外部影响创造的一个低点应该也是一个未来的基准参照值。
如果2023年政策定调GDP增速回升到5%,那么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预计可以回升到7%-9%左右。对应的基准指数均值就该以去年低点做为起点向上推升这个幅度。
另外,考虑到市场实际利率有可能继续走高,股债再平衡可以继续倾向于股市,那么又可能形成阶段性的戴维斯双击!就是说公司业绩预期回暖加上资金推动过程里难以避免的估值提升,导致股价指数有可能出现一次短期井喷脉动!
我从2005年起就开始研究指数基金,也一直在训练自己预测年K线范围。不得不说,2022年大失水准,被几个历史性事件冲击得体无完肤。不过回头看,指数振幅其实还是出现了规律体现,说明指数有底这个基本准则能够维持。
有了这个底部区间现实,加上年度振幅均值,那么2023年的高点还是可以前瞻。


赞同来自: 建淞 、sunhao5573 、集XFD 、坚持存款
我记得有一位网友发帖论证历史上5月是创业板表现最好的月度。我自己似乎没有谈过5月情况,只是说传说中的五穷六绝不可靠。近10年的ETF统计,每年的2月和5月的平均数据,创业板ETF表现都很好,这没错的;不过再看每年的数据,其实创业板主要是2013年和2015年的5月表现得超好,拉高了5月的平均数。
当然,还是需要道歉的,因为无论我是否说过5月预测,但这些历史数据量化统计始终是我自己投资参考的,这个月大小盘分化极其严重,有点类似去年10月。所以11月反转了,我自己做500指数避开了10月大跌却没有避开12月的大跌。
数据只能供参考,浮亏也没有必要太烦恼。去年那样的两波下跌事后还...

赞同来自: xineric 、孔子不要打我 、callput 、hantang001 、集XFD 、 、 、 、更多 »
公布一个历史样本数据:
这是500和300指数过去10年的6月份表现。大家都知道市场传说里有一个五穷六绝七翻身的魔咒,实际对于内地而言并不可靠。现在数据表摆在这里,结果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的。
500指数只有2013年,2015年和2018年3次下跌,其余月份均为正收益!直接打脸六绝说法。
这3次下跌有基本面原因的。2013年6月爆发钱荒,2015年是水牛爆仓,2018年是贸易战端午劫。
我没有深入统计1000和2000指数的样本,仅就这些中小盘指数而言,6月份为何能表现强于大盘股,应该是有内在规律的。比如说资金避险等等。
明天就进入6月交易了,历史概率能否继续维持我没有“信仰”,但自己的操作会按照大数法则来做倾向性配置。
以今天收盘价为基准,月度振幅设为6%,对应如果是高点就减多头,如果是低点就加多头。

赞同来自: smallrain3 、skyblue777 、人来人往777 、集XFD 、甜橙飘飘 、 、 、 、 、 、更多 »
根据昨晚网友提出的质疑,我对2022年的300指数“杰克鱼”信号进行再次复盘。实际上去年都已经做过了。
所谓“杰克鱼”是指常用技术指标里的KDJ中的J值低于-10为超跌信号,以信号发出日为做多价格,止盈而不止损,博弈的就是股价超跌必反弹!
坦率讲,2022年这样简单实用的信号遭遇了严重考验。
这就是2022年300指数的参考图,里面用红色箭头标注了信号日。一次是2022年1月28日,第二次是9月2日。
按照网友的观点,这些信号发出做多后都经历了一次再度的暴跌,所以完全可以质疑其成功率。但是我不是这样用信号的。
请诸位仔细看我在图片里标注的红色箭头和绿色箭头,做为周线信号而言,它是有完整的做多点(红箭头)和平仓点的(绿箭头)。按图施工可以不止损但可以灵活止盈!
去年的第一波下跌是发生了现实中很难以预料的多重打击,当时我自己都感觉绝望,以为信号失败,结果证明股价指数就能持续逼空到7月初。(主贴里有回顾)
第二波是蓝筹股的股灾,身处其中的确也容易失控(我们这里的大小姐差点赔掉嫁妆),实际坚持下来还是获利的。我在前期也总结复盘过,用龟兔赛跑战术去把握50指数10月的下跌实际后期是最大赢家!
2022年的确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史时期,每一段下跌都是一口气跌幅超过20%,所以复盘数据不理想,但是就是这样艰难,实际也在昭示非常明确的观点:超跌必反弹。
附录同期中证500和创业板周线图。去年9月我转战到500指数上,感受不同的。这是首次龟兔赛跑战术的成功。另外就是今年3月做多创业板杰克鱼,止盈而出的。
说到底,每个人看图结论都不一样,我自己一度也被去年春季的绵绵下跌失去信心,早早就做空套保,恰恰是5-7月持续反弹让我恢复了“信仰”,所以现在敢于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把握这个最终的确定性$$。
最后补充一点,截止周三,300指数的周线J值的确低于-10%,昨天盘中下跌该数值继续下跌,但由于出现了预期中的大V反弹,所以到周四收盘,J值已经回升,不再低于-10%,严格说周线信号没有了:)这里面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本周结束可能不再算超跌,第二个意思是,周内信号如果用超短视角看其实已经成功了。

景鸿资本 - 坚决做多恒生科技
赞同来自: xiaowa 、Kluer 、ldm88 、建淞 、夏天的夏天 、 、 、 、更多 »
距离本周收盘还有两个交易日,目前300指数(以及500)周线出现“杰克鱼”做多信号,就是KDJ里的J值低于-10,你信不信?反正我是按这个信号执行的。大神,我看了下去年沪深300两次周K线的J值小于-10,都是一波暴跌的序幕,
还记得上一次我在帖子里说创业板吗(3月17日)。
两点说明:
1:假如这两天300股价反弹了,那么周线信号可能最终未必出现了,所以最准确的信号应该以周五收盘价判明。
2:做多信号出现后止盈也是重要课题,否则上一次你做多创业板就变成坐电梯,那和我的预...
2022/1/28 J值-11.82 后面沪深300从4563点跌到3757点
2022/9/2 J值-10.14 后面沪深300从4023点跌到3495点

赞同来自: makubex0530 、newsu 、Restone 、等待等待牛市 、火锅008 、 、 、 、 、 、 、 、 、更多 »
昨天300指数年度涨跌幅落入0值以下,论坛上好几个帖子都谈到了这个现象。
年K线进入下影线的构造本来就是非常正常的,距离年度结算还有7个月,怎么可以判定今年继续熊市呢?
按照我的量化分析,凡是上一年度大跌的情况出现后,第二年的下影线都比较短(主要是指宽基指数),所以2023年初就开始反弹,我没有把握说一定会有多大幅度的下影线。现在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了。
假如说从今天起就只能在探底中走过2023,那么年底在宏观GDP保5争6的“业绩”面前,300指数的估值会出现超乎寻常的严重背离和低估。难道300指数成分股的业绩不能代表GDP?
所以,机会远远大于风险的情况出现了。
在下影线范围内做多,以指数回升到0值为最低获利目标,或者敢于判定接下来的最高价一定会比未来低点高10%也可以,按图施工就可以了。
我的300量化结果是:前一年大跌后下一年的最大涨幅均值还没有完成!

这篇文章就是瞎扯,诚然日本央行是有在持续地买买买,但是日经225指数的估值是否狂奔,这个稍微在日经指数官网查询就能够知道的:https://indexes.nikkei.co.jp/nkave/archives/summary欣赏您这样认真严谨的态度!
现在日经指数的估值为pe14.4、pb1.28;
而官网上能够追溯的最早数据为2004年9月,对应pe18.16、pb1.63
估值不但没有狂飙,反而是在下降的,但是对应价...

赞同来自: Hypoth 、zddd10 、青火 、菜鸟老甲 、好奇心135 、 、 、 、 、 、更多 »
转载《日本股市,彻底疯狂》这篇文章就是瞎扯,诚然日本央行是有在持续地买买买,但是日经225指数的估值是否狂奔,这个稍微在日经指数官网查询就能够知道的:https://indexes.nikkei.co.jp/nkave/archives/summary
https://www.gelonghui.com/p/605850
2020年,额度增加至12万亿日元……
可以说,几乎是日本央行一手买出来了大牛市。截至3月底,日本央行的ETF保有额达到48万亿日元,成为市场最大的庄家。
而在估值狂奔的背后,是基本面的有气无力。
现在日经指数的估值为pe14.4、pb1.28;
而官网上能够追溯的最早数据为2004年9月,对应pe18.16、pb1.63
估值不但没有狂飙,反而是在下降的,但是对应价格走势却是一路上行
道理其实很简单:持有股票的长期收益率接近其ROE。而盈利,是一家公司存在的必然追求。
所以经济拉胯如日本,日经225的roe都还能持续维持在8%左右,这才是长期价格上涨的驱动力。
最后,在补上两个股价最低时期的估值数据吧:2008年10月,日经225最低点pb为0.91;2020年3月最低点pb为0.82;
一个是次贷危机最低点,另一个是新冠最低点,刚好前者是在日本央行开启买买买之前,后者则是在日本央行买买买越发激烈之后。
因央行买买买而估值狂飙我是真的没看出来,在我看来这都是在常态的估值范围内波动。

赞同来自: Shawlock 、东少 、bhysz 、专做次新股 、滚雪球2020 、 、 、 、 、 、 、更多 »
最近日经指数创30年新高被刷屏了。
这就是《股市大作手》里的一句话,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的现实投射。
底部无人问津,顶部人声鼎沸。
转载《日本股市,彻底疯狂》
https://www.gelonghui.com/p/605850
不过,日本股市的长牛,严重依赖流动性。相比美联储的无节操,日本央行其实更无下限,早早就下场买股票了。
2010年,日本央行开始购买ETF;
2012年,将购买额度从1.4万亿日元上调至1.6万亿日元;
2015年,以每年3万亿日元的速度购买ETF;
2017年,额度提升至6万亿日元;
2020年,额度增加至12万亿日元……
可以说,几乎是日本央行一手买出来了大牛市。截至3月底,日本央行的ETF保有额达到48万亿日元,成为市场最大的庄家。
而在估值狂奔的背后,是基本面的有气无力。
由于缺席新经济浪潮,日本GDP长年不变。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会被冠以“价值陷阱”的标签,被称为“全球最不受欢迎的资产类别”。
但此时此刻,这种论调可能并不适用了。
点评:前些天我在这里分析过日本通缩期间利率为零甚至负利率,CPI持续走低,而股市并非熊市而是在低位长期箱体波动。因此现在这一波涨升,长期买入ETF的日本央行既是始作俑者,也是最大的庄家和受益人。说句玩笑话,连巴菲特大师都成为其轿夫,是不是非常不可思议?
回到中国,2015年股灾救市,金融当局进场买入50和300指数ETF,后面也顺利出局。其投资(机)逻辑如出一辙。现在又开搞中特估,还是一盘大棋。
在房价耗尽民生资源之后,股市是下一个拯救消费信心的抓手,同时也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经之路(比如这一次可转债风波)。你信不信不要紧,它就在这里!
再次回到日本,在全球升息阶段,日本持续量宽“降息”,财经评论人士信誓旦旦,日本走在悬崖上了云云。因为日本的经济承受不了利率被动上升。这还是典型的悲观者正确,乐观者赚钱:)

所谓知易行难,其实知都是不易的,更别说行了。这段分析比较符合实际。摊大饼本身就已经是分散投资了,怎么可能轮动到搜特一个债券上呢?所以个别问题股暴雷和摊大饼策略没有对立的。以前轮动银行股也不能全部转为民生银行一个个股上吧。以前50指数里还有过退市股,伊利股份曾经ST过,现在还活着:)
有一种知叫“我以为我知道,其实只知道个皮毛”。
可转债摊大饼的前提是“不违约”,但前两年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
债市已经有违约出现了,可转载本身就是次级债,凭什么保证不违约呢?
摊大饼轮动策略最早是搞分级A的,后来分级没了,换成了转债。
但是分级A和转债,有个最根本的区别,
就是分级A的底层资产是在场内的,肉再烂都在锅里,
但转债的底层资产是场外的,公司...

赞同来自: L2eNKo 、zer000 、塔塔桔 、困了学索隆 、飞犇 、 、 、 、 、 、 、 、 、 、更多 »
看了看可转债的一些行情数据,不由感慨一句:所谓知易行难,其实知都是不易的,更别说行了。
每个人都可以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只不过事到临头,这句话就是说说而已。典型的知易行难!
然而,在价格跌跌不休的另一面,我们可能都忘记了:发行可转债是提高直接融资的一个措施,行政力量需要这个市场来化解金融风险而不是要在规范中制造金融危机。因此每一次的鬼故事实际就是危中有机。
投资市场7赔2平1赢是有道理的。
有一种知叫“我以为我知道,其实只知道个皮毛”。
可转债摊大饼的前提是“不违约”,但前两年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
债市已经有违约出现了,可转载本身就是次级债,凭什么保证不违约呢?
摊大饼轮动策略最早是搞分级A的,后来分级没了,换成了转债。
但是分级A和转债,有个最根本的区别,
就是分级A的底层资产是在场内的,肉再烂都在锅里,
但转债的底层资产是场外的,公司老板跑路了,你上哪找他去?

flyzizai - 金钱来之不易,花之多功,投之慎重,多买人力。
看了看可转债的一些行情数据,不由感慨一句:每个人都可以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只不过事到临头,这句话就是说说而已。典型的知易行难!然而,在价格跌跌不休的另一面,我们可能都忘记了:发行可转债是提高直接融资的一个措施,行政力量需要这个市场来化解金融风险而不是要在规范中制造金融危机。因此每一次的鬼故事实际就是危中有机。投资市场7赔2平1赢是有道理的。我是论坛屈指可数的、不认可转债具备长周期价值的人,512下跌我也逆势出手了,但我非常不认可建淞兄以上观点。
我出手定位的是寻找现金类仓的机会(收益率高于现金理财、安全性高、随时取用),基于事件驱动和纯债逻辑。
但从大类投资品角度,转债这个位置绝对不是别人一恐惧就要赶紧贪婪的时候。
如果这就要做“别人恐惧我贪婪”,这种人反而是7赔里面的标准一员。

赞同来自: fionafiona 、塔塔桔
这2天好安静,热点都让搜特、正邦抢走了,指数没有系统风险,只有浮亏没有破产,突然感觉好幸福 ):看了看可转债的一些行情数据,不由感慨一句:
每个人都可以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只不过事到临头,这句话就是说说而已。典型的知易行难!
然而,在价格跌跌不休的另一面,我们可能都忘记了:发行可转债是提高直接融资的一个措施,行政力量需要这个市场来化解金融风险而不是要在规范中制造金融危机。因此每一次的鬼故事实际就是危中有机。
投资市场7赔2平1赢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