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楼主)说明:我自己实盘操作的模式是用期权替代股票权益投资,投资对标基准并非低风险范畴而是股票指数,因此本帖并非卖弄期权策略或者讲解期权交易之道。所谓玩家,其实就是以期权为工具替代指数投资的一种自称而已。
在我看来,2022年是比2018年还要艰难的投资年份。因为这一年指数的两个大幅下跌波段在幅度和时长上都超过了2018年,全年体现的特征就是下跌无反弹,反弹不回调,所以风险管理难以准确执行。事后看,可能用“止损”才是最佳的风控手段。
2020年疫情初发,有放水手段对冲。2022年战争,疫情封控和美国通胀反通胀的博弈造就了一轮熊市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预期的转变,而不确定性是资产价格市场最坏的推手,于是波动一再超出预期。
一:我的2022
成绩:期权账户-13.46%,以300ETF做为比较基准,年度超额收益率为6.71%。从事期权交易以来,2022年是首次亏损年份。
港股账户13.36%,由于抄底腾讯,大幅超越恒生指数。
看一下实盘成绩的演变:
2022年7月1日,我在帖子里写了一篇《失去的胜利》,那时的相对300ETF超额收益为-8.58%。
原因就在于第一轮下跌杠杆化卖沽仓位太多,几乎没有机会实践卖购对冲,而后期反弹又是一波无回调的上涨,对冲显得多余且被套。所以出现了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的最差表现。
到年底,这个成绩被改观了。拐点有两个。一个是3季度大盘再度出现了持续不反弹的下跌且创了新低,这些空头坚持下来反败为胜,多头仓位也利用反弹降低调整好了,卖方版永动机(就是过去讨论的偏多双卖)策略获得成功。第二个原因是下半年期权品种扩容,1000指数、500指数和创业板都上市了期权,这样资产配置期权化的格局形成,我的龟兔赛跑战术加快了扭亏进度。
二:教训和总结
2022年最大的收获不是账面收益,而是对大众普遍认识之一“卖沽收益有限”的理念(就是所谓跑不赢大盘)进行了突破。
说来可笑。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选错了股票跑输大盘实在正常,这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话题。所以后来应运而生的就是指数化投资,赚了指数就赚钱。到了期权时代,杠杆化投资成为高效模式,跑赢指数应该是个常识了,哪怕负收益也可以做到超额指数。这一点至少我自己是做到了。
期权策略里面有这样的一个工具,用卖实值沽替代ETF做为权益投资选择。这个工具到底能否战胜指数困扰了我整整两年!
通过持续两年的实战总结,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除非单边牛市,卖沽的确无法战胜大盘。而在一个包含上涨横盘下跌全周期时段里,卖沽策略(含废纸买权保护)是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简单高效武器的(比工具的级别高几个层级)。
我的2022年教训恰恰是因为:笃信卖沽无法跑赢大盘,因此选择杠杆化策略做为增强,于是上半年遭遇持续下跌而陷入困境。不是卖沽策略问题而是杠杆增强战术错误导致成绩差劲。
我用两年的实战和教训扭转了一个不完整的理论认识,代价不菲,也暴露了自己缺乏悟性的缺点。
需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对于卖沽做为权益替代的个人认识,并不排斥其它工具的合理运用。所谓卖沽和买购的争论无须重复展开,我也不再回应这类话题。这本来就是每个人的偏好和选择,没有必要强求统一。
三:策略演变历程
在这几年的大规模运作过程里,我先后在论坛上公开推荐并实战了这样几个期权策略。
A:期权永动机(买入持有远期深度实值认购+动态持有N倍的近月卖购)
思路很简单,用远期多头封锁近期空头的错向风险,不断获得股价下跌阶段的收益做为增强。
B:期权月季花(买入远期平值认购+卖出近期虚值宽跨)
道理和永动机类似。远期认购锁定股价上行中卖购风险,然后期待获得双卖的最佳收益或者拿到0成本的远期多头。
C:卖方版永动机(以前称呼为偏多双卖)(卖出近月实值认沽+买虚值认沽权保护+动态卖出N倍近月认购)
这是期权永动机的变形,卖购部分相同,只不过多头用近期实值认沽义务仓替代了远月认购权利仓。
有经验的同好可以看出这里面的脉络,那就是逐步减少买权支出,去掉更多损耗和不确定性。
现在用2022年的实际大盘表现来评判一下我的三个策略。
A:期权永动机:事后明显可以看到,买权会因为股价大幅下跌而不断被清零。但是,卖购部分一定是获利的。所以只要坚持做这个策略一定可以超越指数大盘!这还不包括把永动机N值调节为2倍这样的马后炮手段。
B:期权月季花:可以肯定,这个策略最后只有一个虚值卖沽头寸会出现大幅下跌的损失,但也一定比指数强。因为卖出虚值沽之后沦为深度实值有一个过程,战胜指数(不过还是负收益)也是一定的。这个卖沽仓位靠反复移仓可以一直坚持下来。
C:卖方版永动机:这个就是我自己2021-2022年的实战,文章前面一部分已经做了总结,大家也可以在上一个帖子里感受到临场氛围。2022年初期由于杠杆化操作而大幅跑输指数到年底已经明显超越指数了。
通过这样简单复盘可知,策略在熊市中要保持0亏损无法实现,但要做到超越标的指数都是必然的。这就是我敢于说自己推荐的策略牛熊通吃的底气所在。你用0风险来论证我只能举手投降,如果用对标指数来比我敢接受挑战!
四:2023年的上行目标位
中国股市是政策市,短期波动和政策密切相关。不过长期看最后还是和GDP这些宏观指标呈现正相关。
由于前几年估值泡沫被挤压,去年的整体扰动实在太多,所以2022年度GDP增速大幅回落叠加外部影响创造的一个低点应该也是一个未来的基准参照值。
如果2023年政策定调GDP增速回升到5%,那么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预计可以回升到7%-9%左右。对应的基准指数均值就该以去年低点做为起点向上推升这个幅度。
另外,考虑到市场实际利率有可能继续走高,股债再平衡可以继续倾向于股市,那么又可能形成阶段性的戴维斯双击!就是说公司业绩预期回暖加上资金推动过程里难以避免的估值提升,导致股价指数有可能出现一次短期井喷脉动!
我从2005年起就开始研究指数基金,也一直在训练自己预测年K线范围。不得不说,2022年大失水准,被几个历史性事件冲击得体无完肤。不过回头看,指数振幅其实还是出现了规律体现,说明指数有底这个基本准则能够维持。
有了这个底部区间现实,加上年度振幅均值,那么2023年的高点还是可以前瞻。
在我看来,2022年是比2018年还要艰难的投资年份。因为这一年指数的两个大幅下跌波段在幅度和时长上都超过了2018年,全年体现的特征就是下跌无反弹,反弹不回调,所以风险管理难以准确执行。事后看,可能用“止损”才是最佳的风控手段。
2020年疫情初发,有放水手段对冲。2022年战争,疫情封控和美国通胀反通胀的博弈造就了一轮熊市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预期的转变,而不确定性是资产价格市场最坏的推手,于是波动一再超出预期。
一:我的2022
成绩:期权账户-13.46%,以300ETF做为比较基准,年度超额收益率为6.71%。从事期权交易以来,2022年是首次亏损年份。
港股账户13.36%,由于抄底腾讯,大幅超越恒生指数。
看一下实盘成绩的演变:
2022年7月1日,我在帖子里写了一篇《失去的胜利》,那时的相对300ETF超额收益为-8.58%。
原因就在于第一轮下跌杠杆化卖沽仓位太多,几乎没有机会实践卖购对冲,而后期反弹又是一波无回调的上涨,对冲显得多余且被套。所以出现了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的最差表现。
到年底,这个成绩被改观了。拐点有两个。一个是3季度大盘再度出现了持续不反弹的下跌且创了新低,这些空头坚持下来反败为胜,多头仓位也利用反弹降低调整好了,卖方版永动机(就是过去讨论的偏多双卖)策略获得成功。第二个原因是下半年期权品种扩容,1000指数、500指数和创业板都上市了期权,这样资产配置期权化的格局形成,我的龟兔赛跑战术加快了扭亏进度。
二:教训和总结
2022年最大的收获不是账面收益,而是对大众普遍认识之一“卖沽收益有限”的理念(就是所谓跑不赢大盘)进行了突破。
说来可笑。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选错了股票跑输大盘实在正常,这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话题。所以后来应运而生的就是指数化投资,赚了指数就赚钱。到了期权时代,杠杆化投资成为高效模式,跑赢指数应该是个常识了,哪怕负收益也可以做到超额指数。这一点至少我自己是做到了。
期权策略里面有这样的一个工具,用卖实值沽替代ETF做为权益投资选择。这个工具到底能否战胜指数困扰了我整整两年!
通过持续两年的实战总结,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除非单边牛市,卖沽的确无法战胜大盘。而在一个包含上涨横盘下跌全周期时段里,卖沽策略(含废纸买权保护)是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简单高效武器的(比工具的级别高几个层级)。
我的2022年教训恰恰是因为:笃信卖沽无法跑赢大盘,因此选择杠杆化策略做为增强,于是上半年遭遇持续下跌而陷入困境。不是卖沽策略问题而是杠杆增强战术错误导致成绩差劲。
我用两年的实战和教训扭转了一个不完整的理论认识,代价不菲,也暴露了自己缺乏悟性的缺点。
需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对于卖沽做为权益替代的个人认识,并不排斥其它工具的合理运用。所谓卖沽和买购的争论无须重复展开,我也不再回应这类话题。这本来就是每个人的偏好和选择,没有必要强求统一。
三:策略演变历程
在这几年的大规模运作过程里,我先后在论坛上公开推荐并实战了这样几个期权策略。
A:期权永动机(买入持有远期深度实值认购+动态持有N倍的近月卖购)
思路很简单,用远期多头封锁近期空头的错向风险,不断获得股价下跌阶段的收益做为增强。
B:期权月季花(买入远期平值认购+卖出近期虚值宽跨)
道理和永动机类似。远期认购锁定股价上行中卖购风险,然后期待获得双卖的最佳收益或者拿到0成本的远期多头。
C:卖方版永动机(以前称呼为偏多双卖)(卖出近月实值认沽+买虚值认沽权保护+动态卖出N倍近月认购)
这是期权永动机的变形,卖购部分相同,只不过多头用近期实值认沽义务仓替代了远月认购权利仓。
有经验的同好可以看出这里面的脉络,那就是逐步减少买权支出,去掉更多损耗和不确定性。
现在用2022年的实际大盘表现来评判一下我的三个策略。
A:期权永动机:事后明显可以看到,买权会因为股价大幅下跌而不断被清零。但是,卖购部分一定是获利的。所以只要坚持做这个策略一定可以超越指数大盘!这还不包括把永动机N值调节为2倍这样的马后炮手段。
B:期权月季花:可以肯定,这个策略最后只有一个虚值卖沽头寸会出现大幅下跌的损失,但也一定比指数强。因为卖出虚值沽之后沦为深度实值有一个过程,战胜指数(不过还是负收益)也是一定的。这个卖沽仓位靠反复移仓可以一直坚持下来。
C:卖方版永动机:这个就是我自己2021-2022年的实战,文章前面一部分已经做了总结,大家也可以在上一个帖子里感受到临场氛围。2022年初期由于杠杆化操作而大幅跑输指数到年底已经明显超越指数了。
通过这样简单复盘可知,策略在熊市中要保持0亏损无法实现,但要做到超越标的指数都是必然的。这就是我敢于说自己推荐的策略牛熊通吃的底气所在。你用0风险来论证我只能举手投降,如果用对标指数来比我敢接受挑战!
四:2023年的上行目标位
中国股市是政策市,短期波动和政策密切相关。不过长期看最后还是和GDP这些宏观指标呈现正相关。
由于前几年估值泡沫被挤压,去年的整体扰动实在太多,所以2022年度GDP增速大幅回落叠加外部影响创造的一个低点应该也是一个未来的基准参照值。
如果2023年政策定调GDP增速回升到5%,那么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预计可以回升到7%-9%左右。对应的基准指数均值就该以去年低点做为起点向上推升这个幅度。
另外,考虑到市场实际利率有可能继续走高,股债再平衡可以继续倾向于股市,那么又可能形成阶段性的戴维斯双击!就是说公司业绩预期回暖加上资金推动过程里难以避免的估值提升,导致股价指数有可能出现一次短期井喷脉动!
我从2005年起就开始研究指数基金,也一直在训练自己预测年K线范围。不得不说,2022年大失水准,被几个历史性事件冲击得体无完肤。不过回头看,指数振幅其实还是出现了规律体现,说明指数有底这个基本准则能够维持。
有了这个底部区间现实,加上年度振幅均值,那么2023年的高点还是可以前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