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赞同来自: 大7终成 、muggley 、m300126 、明园
2024年中国汽车普及率21.5%,手机普及率127.1%,电视覆盖率99.7%(开机率30%),中国城镇空调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南方甚至达到了90%,每百户冰箱拥有量已达103.4台,家庭洗衣机市场保有量在4.5亿至4.9亿台之间。
中国除了汽车普及率不高,还有 较大发展空间。其它家用电器基本饱和,都是靠以旧换新。国补政策缩短旧换新的年限,可以消化部分过剩产能。
中国商品消费 ,除了汽车消费还有较大差距,农村还有点提升空间。

赞同来自: 好奇心135
房地产花了太多了钱?未必吧,有些城市可能是,但你按全国的房价收入比看,也就在7左右,比起同样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越南)还算低的。说的是两回事,房地产不是花钱的,是印钱的。通过这个媒介来让全民贷款,就是花未来的钱。居民负债率前几年的暴涨就是这样来的。这也是房地产是印钞机说法的所在。贷款人未来的负债变成了别人现在的存款,中间再夹杂着财富集中。导致后续消费不振,是必然的。土地财政本质全球都一样,寅吃卯粮。

扩大内需,首先修改下个人所得税法吧,一个人赚钱,4个人花钱,还是交那么多税,4个人赚钱4个人花钱,只要在起征点下面就不要交税,这是及其不合理的。像国外一样按家庭征税,对于负担重者发补贴,自然有钱消费,也敢消费。有抵扣,小孩,老人。至于抵扣额度,见仁见智

有钱人真得不能扩大消费了?你说反了。中国有钱可以买官,美国不能
和美国对比一下。
美国有钱人可以合法买官,中国有钱人买不了。
美国有钱人可以买大学学位,中国有钱人只能去国外买。
中国有钱人就想买点血,都要向美国买,好像美国才是个贫困国家一样。
但这些还不是关健的,关健的是对消费的态度。
你看啊,卡卡上个帖子的有钱人(十亿级),包装盒是要攒起来卖的,洗菜的水是要用来冲厕所的,你说这样的态度能提高消费?
没钱的人呢,比如朝阳群众,有钱人...

有钱人真得不能扩大消费了?和美国对比一下。美国有钱人可以合法买官,中国有钱人买不了。美国有钱人可以买大学学位,中国有钱人只能去国外买。中国有钱人就想买点血,都要向美国买,好像美国才是个贫困国家一样。但这些还不是关健的,关健的是对消费的态度。你看啊,卡卡上个帖子的有钱人(十亿级),包装盒是要攒起来卖的,洗菜的水是要用来冲厕所的,你说这样的态度能提高消费?没钱的人呢,比如朝阳群众,有钱人想娱乐一下就...中国也可以买的,那边一个村长300万,有选票权的人,一人大概5000左右,可以拉一票,一个科员级别的大概40万。你说不能买,只能说你不了解门路。

有问题,房贷和享受房子的人是对等的,如果债务大于资产,子孙是可以不继承的,所以不存在子孙还债的问题。子孙只是个夸张的的说法,也不是针对于某个人,是针对于整个社会。房地产本来就是花未来的钱。要不然前几年以中国这个收入,哪来的那么大的消费能力。都是贷款透支未来贷出来的。未来三十年用来消费的钱,都花完了,只剩下债务了,现在没钱消费了,日本失落的三十年不就这样来的吗。

赞同来自: 路林 、cxwug1 、Zhangkli91 、duiry 、wangyang661 、 、 、 、 、 、更多 »

有钱人消费相对少是正常的,你让小马哥天天喝茅台,占他资产比例也是微乎其微。要想办法让贫困的家庭收入增加,拉动消费的效果才有有钱人真得不能扩大消费了?
和美国对比一下。
美国有钱人可以合法买官,中国有钱人买不了。
美国有钱人可以买大学学位,中国有钱人只能去国外买。
中国有钱人就想买点血,都要向美国买,好像美国才是个贫困国家一样。
但这些还不是关健的,关健的是对消费的态度。
你看啊,卡卡上个帖子的有钱人(十亿级),包装盒是要攒起来卖的,洗菜的水是要用来冲厕所的,你说这样的态度能提高消费?
没钱的人呢,比如朝阳群众,有钱人想娱乐一下就把他们举报进监狱。
对比一下印度那个给儿子结婚花了几十亿的,这态度能高消费?

赞同来自: 廿年奔波
30年房贷是自由选择,不是强迫的。事实上,正是因为有太多的人没钱买房,硬是要拉满杠杆才导致的房价高企。如果没有这些人哄抢房子,房子根本不可能那么贵。就像一个股票,如果没有那么多挂涨停价的买单,他怎么可能封住涨停价?怪券商提供了融资?怎么总是那么多奇谈怪论,高涨的地价不说?

赞同来自: 好奇心135
现在是有钱人不花钱,简单对比一下:美国头部10%的人消费了50%,咱们头部20%的人才消费了40%,所以关健是让有钱的人花钱。有钱人消费相对少是正常的,你让小马哥天天喝茅台,占他资产比例也是微乎其微。要想办法让贫困的家庭收入增加,拉动消费的效果才有
你让政府发钱不如让政府花钱,政府发一百能花50就不错了,政府花一百就是一百。

赞同来自: sunpeak
发购物券?一个人本来每月消费一千,给他发一千购物券,你以为他会消费两千?他不会把钱存起来?只消费那一千购物券?消费还是没增加现在商品消费,除了车还有需求增量,还没有过剩,其它东西基本过剩。
没有真正需求的商品消费,实际是浪费。只是把商家的库存转移为个人的库存,还会影响未来消费。
很多人缺乏系统概念,缺乏逻辑连贯性,总想免费消费或不劳而获,你跟他们说不清。

赞同来自: 量化投资先锋
政府可以发购物卷啊,定期使用,过期作废。主要是利益集团不肯,都给百姓发钱,哪有只给他们发钱来的好呢?发购物券?一个人本来每月消费一千,给他发一千购物券,你以为他会消费两千?他不会把钱存起来?只消费那一千购物券?消费还是没增加

现在是有钱人不花钱,简单对比一下:美国头部10%的人消费了50%,咱们头部20%的人才消费了40%,所以关健是让有钱的人花钱。政府可以发购物卷啊,定期使用,过期作废。主要是利益集团不肯,都给百姓发钱,哪有只给他们发钱来的好呢?
你让政府发钱不如让政府花钱,政府发一百能花50就不错了,政府花一百就是一百。

liming139 - 支付宝养鸡场场主
现在是有钱人不花钱,简单对比一下:美国头部10%的人消费了50%,咱们头部20%的人才消费了40%,所以关健是让有钱的人花钱。你让政府发钱不如让政府花钱,政府发一百能花50就不错了,政府花一百就是一百。基建每年万亿,存起来三千亿还是七千亿我猜不出来

给老百姓上30年房贷,这些税是不是提前预支的?见过他们省过吗?谈到发钱就知道是子孙背债,浪费的时候咋没想到呢?屁股决定脑袋30年房贷是自由选择,不是强迫的。事实上,正是因为有太多的人没钱买房,硬是要拉满杠杆才导致的房价高企。如果没有这些人哄抢房子,房子根本不可能那么贵。就像一个股票,如果没有那么多挂涨停价的买单,他怎么可能封住涨停价?怪券商提供了融资?

即使不考虑数字的问题,你这逻辑也不对,当时不是没举债,我记得当时公务员的工资部分都是国库券支付的。钱都拿去修路了,如果把这钱不修路,拿去发了,大概能买一台电视机(三千),一台洗衣机,冰箱等家电,给日本的GDP添砖加瓦。至于中国,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可能还不如印度。最后一条回复了,我发现咱们不在一个频道。我举那个90年代发1万块钱的例子,只是想说,急需的人,就拿去花,花不着,就你存起来(但是购买力会下降的很厉害)。而不是在非难90年代没全民发钱,当时国家也没钱,而且百废待兴,现在呢?也没钱?也缺少公路?当然了,多少钱都不够花,人民都子孙接力贷了,还是不够花

赞同来自: 东海逍遥 、caobaojun 、Q6969 、人来人往777 、kolanta 、更多 »
我只是举个例子,说明当时的1万元是巨款,大家都清楚,现在的一万元,毛毛雨,只为了说明,有些人存起来,其实它是贬值的。你非得揪着90年每人发1万这个数字。另外,至于你说的燃眉之急,确实不太容易知道谁这么急迫,可人家姓资的都能雨露均沾,只为了急迫的人度过难关,咱们姓社的就不能?大美丽发的钱,谁敢保证大家都拿出去花了,没有人存起来?即使不考虑数字的问题,你这逻辑也不对,当时不是没举债,我记得当时公务员的工资部分都是国库券支付的。
钱都拿去修路了,如果把这钱不修路,拿去发了,大概能买一台电视机(三千),一台洗衣机,冰箱等家电,给日本的GDP添砖加瓦。
至于中国,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可能还不如印度。

你这回复逻辑有问题,除非你说你硬杠。1.假设也要合理。你张口就是90年代人均发一万元,你知道90年代一万元是什么概念吗?全国十亿人口,一人一万就是10万亿,你知道那个时候的全国GDP是多少吗?我专门查了一下,1990年全国GDP为1.89万亿元,1999年为9.14万亿元,按你说的方案,你自己还要掏8600亿元,当然,我相信你掏得起。为了简单明了,你可以说你是秦始皇,这样大家一下就明白了。2. ...我只是举个例子,说明当时的1万元是巨款,大家都清楚,现在的一万元,毛毛雨,只为了说明,有些人存起来,其实它是贬值的。你非得揪着90年每人发1万这个数字。
另外,至于你说的燃眉之急,确实不太容易知道谁这么急迫,可人家姓资的都能雨露均沾,只为了急迫的人度过难关,咱们姓社的就不能?大美丽发的钱,谁敢保证大家都拿出去花了,没有人存起来?

赞同来自: alongside 、量化投资先锋 、happysam2018 、钻石小颚 、stylexf更多 »
你存起来也行呀,说明你不需要这笔钱,有人需要,他就拿去花了。假设90年代发的一万元,现在,你存起来,那可是万元户,大款,现在,这笔钱加上利息有2万吗,还能干啥?你这回复逻辑有问题,除非你说你硬杠。
有的人急需,拿去花了,燃眉之急。
有的人拿去投资了,创造了机会,可能现在千万富翁了。
有的人存起来了,现在变成了2万。
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1.假设也要合理。你张口就是90年代人均发一万元,你知道90年代一万元是什么概念吗?全国十亿人口,一人一万就是10万亿,你知道那个时候的全国GDP是多少吗?我专门查了一下,1990年全国GDP为1.89万亿元,1999年为9.14万亿元,按你说的方案,你自己还要掏8600亿元,当然,我相信你掏得起。为了简单明了,你可以说你是秦始皇,这样大家一下就明白了。
2. 以偏概全。目前全国14亿人口,有多少人有燃眉之急(你千万不要提还房贷车贷,这个可不是消费增量。但一旦发钱,很多人立马会拿去还贷了,这可不是发钱的初衷是吧)。然后,90年代有人成功,你都不考虑时代背景吗?目前的大环境,有多少人敢去投资创业。即便按你说的,有人投资成了千万富翁,你有没有掰着指头算一下,这个比例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几?
你说的那些,都是你臆想出来的,最多算是文字上的偷换概念,实质上根本没有明白全民发钱的社会基础。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跑路皮皮
给老百姓上30年房贷,这些税是不是提前预支的?见过他们省过吗?谈到发钱就知道是子孙背债,浪费的时候咋没想到呢?屁股决定脑袋老弟你没贷过房贷吧,房贷的前提是有房子,而且不超过本人60岁,等到去世的时候,房贷早还完了,
留下的是房子。

赞同来自: zdjun 、东海逍遥 、happysam2018 、lzm7320856 、阿波19751111更多 »
政府发所谓各种消费卷也好,钱也好,都是拆东墙,补西墙。
只是看哪面墙要塌了,需要立即补上。
政府投资,因该看增加多少就业岗位,增加多少百姓收入。
比如我消费服务,你为我服务,我就得支付你服务费。
原本你服务要收100元,我觉得贵,就不要服务了,你就没有收入。
政府补贴我10元,刺激我去做服务消费,你就得到100元服务费,然后再收你10元税。
政府只是做个免费中介,促进你我交易。如果没有政府中介,我们可能就无法达成交易。
政府补贴我10元是靠收你的税填平的,你有90元可以商品消费。
我也开心做服务消费,你也开心做商品消费。
如果大家都不消费,生产商品最后也只能当垃圾扔了。
我有钱,我不做服务消费,你就没钱,我做消费服务,等于我的支出变为你收入。

赞同来自: Zhangkli91 、陪戎校尉 、江万福 、stickying 、Xilana 、更多 »
钱从天上掉下来?钱是从我们子孙后代手里预支的,自己享受,子孙背债?给老百姓上30年房贷,这些税是不是提前预支的?见过他们省过吗?谈到发钱就知道是子孙背债,浪费的时候咋没想到呢?屁股决定脑袋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跑路皮皮 、酸菜鱼66
楼上好多说要全民发钱的,其实国内(特指境内)真不能全民发钱。那些发钱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享有充分、全面的社会保障,你敢发我就敢花。放国内试试,你敢发我就敢存。不是,这和消费文化有关系。
日本2020年每人发十万日元,结果20年21年消费支出总额根本就没上涨,倒是存款总额创新高了。

赞同来自: Zhangkli91 、zdjun 、江万福 、happysam2018 、我想吃蛇羹 、 、 、更多 »
楼上好多说要全民发钱的,其实国内(特指境内)真不能全民发钱。那些发钱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享有充分、全面的社会保障,你敢发我就敢花。放国内试试,你敢发我就敢存。你存起来也行呀,说明你不需要这笔钱,有人需要,他就拿去花了。假设90年代发的一万元,现在,你存起来,那可是万元户,大款,现在,这笔钱加上利息有2万吗,还能干啥?
有的人急需,拿去花了,燃眉之急。
有的人拿去投资了,创造了机会,可能现在千万富翁了。
有的人存起来了,现在变成了2万。
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跑路皮皮 、lzq88
那些发钱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享有充分、全面的社会保障,你敢发我就敢花。放国内试试,你敢发我就敢存。

shaolinzh - 谨小慎微 却遇“破产公募债”“中行负油价”
2025-04-11 │买入 │评级机构:交银国际
─────────────────┴─────────────────┴─────────────────
交银国际发布研报称,新能源运营商没有受关税的直接影响,在目前的不确定性下,投资者有可能调整至防守性的投资框架,基于:投资国家基本盘以及分红历史优良的企业两大主题下,高股息的运营商较具防守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国此前已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至少25%的301关税(光伏主材301关税高达50%,电池片/组件还被征收极高的双反关税), 中国已基本不向美国出口光伏产品,因此美国本次加征关税对中国光伏产能影响很小。
对于运营商板块,偏好分红政策明确的中国电力(02380)("买入"评级)及龙源电力(00916)("买入"评级)。至于光伏板块,预计未来中国光伏企业将积极应对以减少关税影响,看好多晶硅龙头协鑫科技(03800)("买入"评级),和光伏玻璃龙 头信义光能(00968)("买入"评级)。
仅供参考

你搞反了,发钱更容易腐败。花钱的监督更容易一些,更有针对性,比如钢铁过剩,你发钱的效果是不行的,政府直接花钱买入国储,腐败是不容易的,比如买宝钢的。全民发至少17%,定向发至少71%吧?

赞同来自: Zhangkli91 、作死老专家 、江万福 、appleround 、wustan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发钱能刺激消费?怎么刺激?假设给我发了一万块,我就算都花了(大概率不会),那我多花了一万,政府少花一万,对内需来说,增加在哪里了ZF花一万,大概率8000进了黑窟窿,底层发一万,这一万能转手好几次,货币乘数高了

家里有汽车和电动自行车,铅酸电池最好,不起火,耐用
为了省钱,出门尽量还是骑电动自行车吧
电动自行车骑多了,电池加快了报废,要更换电池了
铅电池旧换新200元
换锂电池?什么,要800元
那还是继续换铅电池吧......
天能动力(港股通),超威动力

赞同来自: lash310
为了省钱,出门尽量还是骑电动自行车吧
电动自行车骑多了,电池加快了报废,要更换电池了
铅电池旧换新200元
换锂电池?什么,要800元
那还是继续换铅电池吧......
天能动力(港股通),超威动力

赞同来自: Zhangkli91 、作死老专家 、水穷云起时 、wustan 、happysam2018 、 、 、 、 、 、 、 、 、 、更多 »
只是不喜欢普惠式的按人头发钱罢了,他们喜欢定向发钱。哪怕一种放水方式边际效应越来越差,他们还是一如既往乐此不疲的坚持这种放水方式。对的,比如通过扩大基建定向发钱,大家都清楚,一个基建项目总金额中的至少30%都是通过回K流入了某些人的腰包。所以它们对基建总是乐此不疲,所以每次经济疲软时它们都是用双手双脚投票用基建拉动,因为这就是定向给它们腰包充值啊。钱定向流入它们腰包后,就空转变成死钱了,因为它们已经钱太多了花不完,永远花不完,表现在宏观上,就又是拉大了pf差距及那个啥系数。

现在房子已经是政府的负担,让地方政府背负大量债务,这条路走不下去了,再搞许多地方债一定会暴雷。是好,但是这个过程中规则制定者受益不多。
规则制定是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只是执行者。
而中央政府债务并不算高。
旅游实际让低收入人群服务高收入人群,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比如上海人到西藏旅游,上海人通过服务消费,获得情绪价值,西藏人服务上海人,获得服务收入,他们有钱了,也有能力买上海的物资产品。
如果只是单纯补贴西藏人,只会养懒...
所以 我认为这是未来必然发生的,但是会需要很长时间。

赞同来自: zdjun 、傻呆书生 、作死老专家 、happysam2018 、Lee97 、 、 、 、 、 、 、更多 »
说实话,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房子已经干瘪6个荷包,地方债务太高,已经无力支撑。
消费一直都不行,经济发展从来都是靠投资和出口,消费一直排最末。
在排最末的消费里,房地产才是最大的消费,随便一套房就几十上百万出去了,
国家税费收的手都抽筋,
哪个旅游,白酒,水果,牛肉,民生的能有这种效果?
可这种级别的消费基本进了ICU,已经彻底拉了,
现在无非就是根本找不到这种级别的消费了。
莫非还想给它拉起来走两步?
大量法拍房都流拍。大量烂尾楼都不知道怎么处理。
卖地收的是费,不是税。现在地很难卖。
房不好卖,政府还可以改为收房产税,来增加政府收入。
原来还向农民收税,后来发现收税成本太高,就停止向农民收税。
规则并不是永恒不变。制定者会随着不同情况,作出最优选择。
原来是卖方市场,因为需求很大,现在是买方市场,需求下降。
现在90后、00后,连婚都不结,孩子也不生,都躺平了,还要什么动力买房子?就是找老婆,也想找外国老婆,人家不要彩礼,不要求车和房。
年轻人是未来需求最大人群,他们需要什么?
不缺物质,精神压力很大,精神消费需求更大。
老龄化社会,商品总体消费需求是下降的,更多消费服务需求。

赞同来自: zdjun 、傻呆书生 、happysam2018 、钻石小颚 、白金牛 、 、 、更多 »
我们的顶层设计是让你工作了买房的。没说让你休假了旅游出去玩的。现在房子已经是政府的负担,让地方政府背负大量债务,这条路走不下去了,再搞许多地方债一定会暴雷。
买房政府(顶层设计者)才能利益最大化。
你旅游出去玩,政府(顶层设计者)才能拿到几个子。
考虑问题,肯定不能从实际情况着想,要从规则制定者的角度去想问题,就清楚了。
当然,规则制定者也会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来变更规则,但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
规则制定是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只是执行者。
而中央政府债务并不算高。
旅游实际让低收入人群服务高收入人群,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比如上海人到西藏旅游,上海人通过服务消费,获得情绪价值,西藏人服务上海人,获得服务收入,他们有钱了,也有能力买上海的物资产品。
如果只是单纯补贴西藏人,只会养懒人,补贴完了,以后怎么办?
上海人通过服务消费,获得情绪价值后,就会有更多上海人去西藏游玩。
如果上海人到西藏老被宰,就没有情绪价值,也没有人再愿意到西藏游玩。
人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就需要精神消费。
中国现在还存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
高收入可以精神消费,低收入可以商品消费,大家各取所需,不好吗?
现在是东部9个省市上交部分税收给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给其它省市。
现在只是让东部富裕9个省市,去其它地方旅游消费,来带动其它地方。
这需要中央政府制定规则,而不是地方政府。
一方得到情绪价值,一方得到收入,不好吗?

消费一直都不行,经济发展从来都是靠投资和出口,消费一直排最末。
在排最末的消费里,房地产才是最大的消费,随便一套房就几十上百万出去了,
国家税费收的手都抽筋,
哪个旅游,白酒,水果,牛肉,民生的能有这种效果?
可这种级别的消费基本进了ICU,已经彻底拉了,
现在无非就是根本找不到这种级别的消费了。
莫非还想给它拉起来走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