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投第一年。
看着其他大佬们职投后的旅居投资生活,对照着自己一年心惊胆战的疲惫,感觉差别有点大。职投的第一年,总希望能平稳一些,有个好点的开头,然而见识浅薄的我,好像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多黑天鹅,集中在一个年份出来散步的。从年初俄乌、到YQ演化、再到地缘变化等等。然后再来一个贯穿全年的地产灰犀牛。市场这一年,都在告诉所有参与者,平稳才是稀缺、线性是不可期待的。
应对黑天鹅事件,我用的方式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撤砍仓。然后就演变成了,不断的拿浮盈喂回撤,黑天鹅出来都砍一次,砍了以后再小心翼翼的开仓,疲惫不堪。回撤砍仓,其实回头来看,完全不能增加收益,反而会错过不少反弹和减少亏损的机会。但是唯一的好处就是,让市场发生你难以预料的终极风险的时候,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一次性重大的伤害。作为一个用投机策略的参与者,由于在策略上是没有底的,回撤砍仓的设置人为创造了一定的底,让自己有了一些持续参与市场的信心基石。
第一次砍仓砍在3月15日,吃了一波差不多13%的回撤,3月16日市场就开始反弹,反指反的如此精准,记忆犹新。之后的几次砍仓,有的是砍对了市场风险,但是标的的α超过了市场,被砍飞了;有的是再次砍在了情绪波动的低点。不过有了继续参与的底气,也参与到了市场后续的一些机会。
2、关于学习与交流
年初设定的几个目标,一如既往的没有达成。学习程序依然只停留在念想上,只简单的学习了一些信息抓取的工具。其他的一些策略,主要还是更多的参与了重整事件。整理了要约收购的数据,在碧水源上投入了历史最高的单票仓位,然后半年报暴雷的时候又担惊受怕了一下,好在最后还有不错的收获。整理了一部份法拍的数据,不过没有过多的投入其中,唯一参与的比较深的法拍,卖飞在了拍卖日,被别人做了嫁衣。
不过今年,有一个选择还是挺正确的。今年,更多的选择和那些与我风格、甚至底层逻辑完全不相同,但是投资范围相同的投资者进行交流。从我原来完全没理解的思路和方向上,去学习了解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市场的一些行为。这个市场是无比多元化的,有人参与正期望摒弃大方差,而有人就擅长把握大方差上的波动机会。多元化的投资者共同构成了这个市场的结果,了解那些与你完全不相同但是比较成功的投资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补充和改善自己的框架的。
今年也和掌握丰富工具能力的大佬们交流比较多,看着别人的分析速度是你的几十倍的时候,还是感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啊。
3、23年会是怎么样?
23年会是怎么样?站在22年的低基数上,似乎大家对23年的期望都会更好一些,但是复苏的力度有多大,分歧也比较大。对我而言,只希望来个平稳点的市场,低波动不仅对账户相对友好一点,对我的血压也比较友好……
但依然可以预见,市场风格还是会变化。抛弃30亿的言论看似久远,其实也就发生在21年初。22年和23年,低迷的经济基本面拉低了所有核心资产和赛道的回报,但是宽松的流动性和宽松的监管,注重预期而不注重现实的情绪下,培育了无数妖股、各类投机策略回报(龙头、小市值、ST、妖债等等)其实都不错。这个局面是会变化的,22年的最后一个月,已经出现了二八现象了。其实回过头想,我们是不是只是在时间周期上,由于FY,而落后了别人一年的周期。回头去看,21年初美股GME的时候的市场特征,是不是和今年的A股更加接近?那之后我们是不是在走别人走过的周期,同时还面临更加不好的全球环境?这样的基调下,是不是对投机策略相对不友好一些?
从ST而言,21年是超级大年,22年如果躲过退市风险,之后的ST其实是和各类型投机策略一样,有着较好的环境的。23年,ST将进一步自然萎缩,目前134家,摘帽去掉40家左右,退市去掉20家左右,基本就没剩多少了。其实又回到去年的疑问了,这个小众市场还能存在多久?市场在缩小,容量也在缩小,要继续,就要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不继续,下一步去哪儿也是个问题。
4、22年回顾
22年,职投第一年,为了降低心理压力,预留了比较多的储备资金用于支付装修费和抵抗风险等、也提前还了学区房的按揭。以可用资产基数计,净值1.79,最大回撤13%,收益金额与上一年基本持平。新的一年,依然希望平平稳稳。如果不能平平稳稳,至少希望全身而退。当然最好,能不能来个代码输错都能涨的大牛市,大家靠β就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促进消费提振经济。

赞同来自: 刘自恒dye 、UniqueLy 、孤独的长线客 、何处相思 、胡桃夹子 、 、 、 、 、 、 、 、 、 、 、 、 、 、 、 、更多 »
10转增10,转增不大。大有出钱的金额比较少,财投反而占了大部分。战投整体出资价格1.26,导入7.1亿元,也不能算少了,比几个大股东不变的来说还是更合理一些。抵债6元,主要承债的子公司清算了,偿债金额也不大。除权基准价在1.79-1.84之间,除权后差不多5个涨停板回除权前价格。
方案还算正常,只不过之前大有做了战投后,市场情绪上的期待可能比较高而可能带来一些预期差。
新联转股也公告了,按可以转赠的顶格转了,10转21,也是预期内的。转增完新联到接近100亿的市值。看了下,还在推进债务重组的华夏幸福,只剩下1.9元了,总市值75亿。100亿的新华联可能没啥看点,但是100亿的*ST新联还是有卖点。

赞同来自: lid765a 、泛舟Rain 、孤独的长线客 、UniqueLy 、塔塔桔 、 、 、 、 、 、 、 、 、 、 、 、更多 »
商城的方案,整体看,申报债权元超预期,债转股价格远低于预期,没有明确注入方案,乍一看重整完公司的结构很奇怪。
战投5.6 8036万股,债转股1.16亿股(其中关联方债权抵债0.95亿股,不可二级市场卖出,这是纯坑小股东的操作吗),抵债价格12.5;除权基准价9.68,现价除权后10.63元,与抵债价格已经很接近了,可抛售的转股债权人有2100万股。这应该是近几年抵债价格与现股价距离最近的方案了。
经营方案里面没有明确的注入,目前商城没有成规模的经营资产,可以预见明年年报后得受到上交所的大力关照了。
不过,商城重整后,投资人导入了4.5亿现金,扣掉小额50万部分和其他费用,估摸还剩3亿多现金。
最骚操作的就是关联方债权人的安排,商城用两个全资子公司对商城母公司的债权进行了转股,这是什么骚操作?两个全资子公司,合并范围也不抵消,结果原来空虚的往来款,直接变成了0.95亿股的上市公司股份?合并以后,变成商城自己持有0.95亿股的商城股份?然后中小股东本应该获得的转增股份,凭什么让渡给了商城的子公司,变成了商城自己的资产。不让度这块,对合并负债并无影响,还能减少公司的转增股本。

重整计划里有一段:每家普通债权人超过 10 万元的债权部分,由东方2海洋在本重整计划草案获得法院批准之日起三个月内以现金及股票抵债的方式进行清偿,其中以现金清偿 8%,剩余部分每家普通债权人每 100 元债权分得 8.33 股上市公司股票(分配的股票的最终数量以中证登深圳实际登记确认的数量为准,若股数出现小数位,则去掉拟分配股票数小数点右侧的数字,并在个位数上加“1”),股票抵债价格为 12 元/...按原来的方案,债权人自愿抵偿资金占用,然后投资人赠予股份给债权人抵债。这部分就靠投资人赠予。原来的普通债权21亿,8%现金偿还,然后0.3亿股按12块再抵偿3.6亿元,剩下部分基本和资金占用打平了。这个是原来管理人设计方案的理想,但是估计监管不同意这种抵偿。所以最新的资金占用解决的方案,取消了赠予的安排。

讨论一个方案重整计划里有一段:每家普通债权人超过 10 万元的债权部分,由东方2海洋在本重整计划草案获得法院批准之日起三个月内以现金及股票抵债的方式进行清偿,其中以现金清偿 8%,剩余部分每家普通债权人每 100 元债权分得 8.33 股上市公司股票(分配的股票的最终数量以中证登深圳实际登记确认的数量为准,若股数出现小数位,则去掉拟分配股票数小数点右侧的数字,并在个位数上加“1”),股票抵债价格为 12 元/股,该部分债权的清偿比例为 100%。
东洋最近的进展公告,修改了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的解决办法。其中资金占用,除了部分债权人抵债外,剩余全部有投资人现金清偿。违规担保部分转成一般债权以股抵债及现金偿还结合。
前期奇葩的投资人赠予债权人股份的安排就取消了。
根据东洋前期披露的预重整计划,7.56亿股转增12亿股,其中0.3亿股偿债(包括预计负债),0.36亿股抵资金占用(这部分按最新的情况应该取消了,估计可能挪去抵违规担保)...
这部分股票从哪里来呢?

赞同来自: 大不自多纳江河 、塔塔桔 、gaokui16816888 、吉吉木 、pppppp 、 、 、更多 »
东洋最近的进展公告,修改了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的解决办法。其中资金占用,除了部分债权人抵债外,剩余全部有投资人现金清偿。违规担保部分转成一般债权以股抵债及现金偿还结合。
前期奇葩的投资人赠予债权人股份的安排就取消了。
根据东洋前期披露的预重整计划,7.56亿股转增12亿股,其中0.3亿股偿债(包括预计负债),0.36亿股抵资金占用(这部分按最新的情况应该取消了,估计可能挪去抵违规担保),剩余11.34亿股投资人持有。投资人导入13.06亿的现金。
违规资金占用合计14.05亿,其中前期公告愿意抵债的债权人有3.01亿,也就是剩余11.04亿需要现金清偿;违规担保7.26亿。
前期披露的负债情况,有财产担保组和职工债权现金清偿合计5.06亿;普通债权组(21.18亿)扣除自愿抵债(3.01亿),剩余18.17亿。
如果没有赠予债权人股份的安排,那本质上只剩原来的方案就需要修改,需要用现金清偿折扣普通债权组。那东洋就面临类似实达、瑞德的大比例除权。不过按原来披露的方案看,原来的现金部分可能也不足以同时解决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和现金清偿债务的部分。得看看后续的方案怎么调整了。

今天ST板块算突破了,难得一天普涨。这个月再往前几天,市场分裂的极其厉害。龙头股们都是40天20个板的涨幅,其他的瘟鸡已经都病死了丝毫不动。什么市值顶、价格顶,对龙头股来说统统不存在,不需要节点,不需要带动,自己给自己做主,天空才是极限,而其他的小弟们一点也不跟,带动和轮动效应丝毫没有。铺了一篮子重整股大饼,强的一直强,不小心就卖飞;瘟的瘟到死,怎么点火怎么冲都没用。为什么涨?不知道。为什么瘟?...翻了一圈没有看到G大对金一的分析。
想问问G大预估金一几个跌停板可以进场

G大帮忙看看600647st同达退市的可能大不大?重组黄了,还有一个多月今年就结束了,再重组时间来不及了吧,营收或利润恐怕不能达标了。央企,想买一点赌它不退市。同达,天沃,柏堡龙这些都要凉。
天沃之前就提出过一次卖中机剥离负资产,后面终止交易。
这次拖了这么久,还有45天。赌的成分太大了。
国企省企,该凉都得凉。

商城重整受理了,公告了重整投资人,两个锁定12个月的财投,实际控制人没有变化,看着和洲际好像差不多。蒙一个:4.5亿现金我觉得不够收购有价值的资产,所以商城类似去年瑞德,负债直接现金打折清偿了,不会转股清偿,不过由于财投转增比例较小,最后也不会有瑞德那么大比例的除权。后面搞不好还要增发来收购大股东的资产了。
抵债还没出来,不过商城9月底已经判决用资产抵债了,导致公司主要经营的百货强制过户了,但是相应的负债也减少很多。3季报公司总资产只剩1亿多,总负债6.6亿,公司现在股价很高,预计转股数量也会很少。
同时由于商城的主营资产已经被抵债,势必需要导入新的经营资产,也就是可能得现金收购原来的承诺的半导体资产...

赞同来自: Timlin1024 、梦游坤哥 、塔塔桔 、吉吉木 、明青 、 、更多 »
抵债还没出来,不过商城9月底已经判决用资产抵债了,导致公司主要经营的百货强制过户了,但是相应的负债也减少很多。3季报公司总资产只剩1亿多,总负债6.6亿,公司现在股价很高,预计转股数量也会很少。
同时由于商城的主营资产已经被抵债,势必需要导入新的经营资产,也就是可能得现金收购原来的承诺的半导体资产了。
假设重整投资人导入4.5亿全部用于收购新的经营资产,负债转股可能也就3000万股左右(按抵债价格现价一倍,20块计算)。那商城应该要面临比较大的除权。如果大额现金偿债的话,那甚至可能只要一小部分留债就可以实现负债清偿了。
不过商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面对审计了,去年商城营收不足1亿,今年商城靠自营销售(本质也就是自营贸易,且采用总额法记账)做大了营收。但是到9月底,经营占比最大的百货被抵债了,第四季度的经营资产规模已经很小了。主营不足的重整股,上交所摘帽今年一个都没批,而总额法还是净额法记账又是交易所这两年财报审核最为严格的卡点。

凯撒的方案也基本出出来了。估摸10转10,战投拿2.73亿股,出资3.6亿元,单价1.32元;财投合计出8.69亿,其中,拿股3.61亿股,拿股单价1元,另外合计出5.08亿偿还资金占用。剩余1.69亿股用于抵债,抵债价格没披露,估计可能要12块钱吧。抵债价格不够高的话,凯撒除权基准价估计是3.4左右,可能转增后要除权。G大,请教下,问个小白问题,除权基准价格是不是就是重整公司资本公积转赠股本的平均价。
按照凯撒的重整草案,
公司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平均价。
计算过程您看错没
12.9亿为重整投资人投入现金
1.67亿为抵债股份,价格下限为11.88,上限为14.25。平均价为13元。
(12.9亿+1.67亿*13)/8.02=4.25
现在价格为3.85,假如现价低于公司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平均价就不除权?

kiencity
- 牢记:只与同好争高下,莫跟**论短长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因为本身主营没改善,抵债的利好其实被股本和市值的极速扩张充分稀释掉了。历史上重整后能主营改善的屈指可数。因为一个企业它能走到破产阶段,本身就说明它的主营已经非常羸弱了。而重整并不改善主营,只是赖掉了负债而已。所以最后变成了围绕着各个节点纯炒作的事件,底牌开出来都是烂的,最差开完底牌就A回来。嗯,G大说的透彻,这里关键的一个点是用PE去观察股价,我在财务计算中,计算出重整后的每股净资产,再去用行业平均PB观察重整后股价,难怪会跟市场得出相反的结论,再次感谢,祝G大收益稳定走高。
就看京蓝,这个借壳算有亮点了吧,你看它业绩承诺最近一期就3000万,但是市值扩充了50亿,总市值直接到70...

赞同来自: ivanwu 、Timlin1024 、UniqueLy 、Tmax 、孤独的长线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嗯,谢谢g大。还有一个小问题,从财务上来看,重整可以获得现金入股和高价卖股(抵债),是非常重大的利好,可为什么去年的st星星,海融,康美,今年的正邦,重整一路下来,没有一个节点出现股价暴涨,让人找不到介入时机和空间因为本身主营没改善,抵债的利好其实被股本和市值的极速扩张充分稀释掉了。历史上重整后能主营改善的屈指可数。因为一个企业它能走到破产阶段,本身就说明它的主营已经非常羸弱了。而重整并不改善主营,只是赖掉了负债而已。所以最后变成了围绕着各个节点纯炒作的事件,底牌开出来都是烂的,最差开完底牌就A回来。
就看京蓝,这个借壳算有亮点了吧,你看它业绩承诺最近一期就3000万,但是市值扩充了50亿,总市值直接到70亿(假设是10转增25)。如果你从资产注入的角度,相当于这个公司增发了50亿市值只买到了一个3000万一年盈利的资产注入承诺,相当于166倍PE收购一个传统行业。是不是就直接把未来全部空间透支了?有个直观的对比,最近被骂死的国祥,二次高溢价发行。也不过就是最近一期净利润1.8亿,发行价95亿市值。比较一下重整这个借壳承诺,是不是国祥的看上去良心多得多?
所以重整和重组最大的差别,就是重组是麻雀变凤凰,有投机价值有投资价值,重整是死麻雀变半死麻雀,就只有投机价值,不过现在高流动性环境下,投机价值在一个短周期内也可以很显著。

kiencity
- 牢记:只与同好争高下,莫跟**论短长
抵债的价格还算正常,和其他重整方案并不二致。推算除权基准价其实就是重整计划里面的公式,(投资人导入的资金+债转股总金额)/增发股数。这里面不影响净资产变动的,比如抵偿资金占用的部分从分子扣除掉。京蓝的抵债只是还没披露,肯定有的,负债80多亿,前面卖点子公司股权完,还剩50多亿把,如果债转股也有12亿股,考虑一部分抵债啥的,债转股价格估计就是4块左右。转增就合计10转增24嗯,谢谢g大。还有一个小问题,从财务上来看,重整可以获得现金入股和高价卖股(抵债),是非常重大的利好,可为什么去年的st星星,海融,康美,今年的正邦,重整一路下来,没有一个节点出现股价暴涨,让人找不到介入时机和空间

赞同来自: kiencity
仔细计算了一下凯撒的方案,用投资+赖掉的债务去推算,感觉抵债价格13块,还是有点黑心了。想请教一下G大老师,通过抵债价格去推算除权基准价格是怎么样的过程。抵债的价格还算正常,和其他重整方案并不二致。
另外京蓝这里也同样进行了计算,发现京蓝的重整计划里只有投资人的投资意向(对象还贼多),没有赖账的计划,看了最新的年报,负债要去到80多亿,参照经验来说,这些负债都会被赖掉么,感觉赖账这块收入太丰厚了
推算除权基准价其实就是重整计划里面的公式,(投资人导入的资金+债转股总金额)/增发股数。这里面不影响净资产变动的,比如抵偿资金占用的部分从分子扣除掉。
京蓝的抵债只是还没披露,肯定有的,负债80多亿,前面卖点子公司股权完,还剩50多亿把,如果债转股也有12亿股,考虑一部分抵债啥的,债转股价格估计就是4块左右。转增就合计10转增24

kiencity
- 牢记:只与同好争高下,莫跟**论短长
凯撒方案出来,抵债价格13块,那除权基准价大概率就是3.62了。仔细计算了一下凯撒的方案,用投资+赖掉的债务去推算,感觉抵债价格13块,还是有点黑心了。想请教一下G大老师,通过抵债价格去推算除权基准价格是怎么样的过程。
另外,京蓝也开了战投,目前看又是一个低价+高转增的巨无霸。
战投入股0.75元,财投入股0.8元,应该都是今年最低的了。不算债转股的部分,战投财投合计已经10转增12了,假设债转股和投资人认购1:1,那就是10转增24,估摸抵债价格4块-5块钱了。我其实觉得,战投财投能低于面值认购股票,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合理的事。
产投画了一个资产注...
另外京蓝这里也同样进行了计算,发现京蓝的重整计划里只有投资人的投资意向(对象还贼多),没有赖账的计划,看了最新的年报,负债要去到80多亿,参照经验来说,这些负债都会被赖掉么,感觉赖账这块收入太丰厚了

赞同来自: 刘自恒dye 、孤独的长线客 、deepblue009 、smilejones 、北冥有鱼L 、 、 、 、 、 、 、 、 、 、 、 、 、 、 、更多 »
另外,京蓝也开了战投,目前看又是一个低价+高转增的巨无霸。
战投入股0.75元,财投入股0.8元,应该都是今年最低的了。不算债转股的部分,战投财投合计已经10转增12了,假设债转股和投资人认购1:1,那就是10转增24,估摸抵债价格4块-5块钱了。我其实觉得,战投财投能低于面值认购股票,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合理的事。
产投画了一个资产注入的饼,27年前完成鑫联科技的注入。鑫联科技之前IPO搞了几年都没成,看了下IPO前披露过的财务数据,最新更新到2020年。鑫联科技18年净利润5000万,19年净利润1353万,20年净利润6261万,营收12-15亿一年且逐年下降。鑫联科技20年净资产13.57亿,按公告里实控人持股31%,对应实控人持有的净资产是4.2亿。这就是所谓的实力产投?回过头去看,就西钢和正邦的投资人算实力产投,至少都是同产业链里的领军企业。
产投净利润承诺3年合计1.3亿。产投拿一个IPO不了的资产做个承诺,就能花4.05亿的价格,拿到5.4亿股的股份,账面直接浮盈6.32亿元。所以重整这个,到底是个保壳的天使政策?还是个套利恶化资本市场环境的魔鬼政策?
今年市场对低价战投产投的负向反馈还是比较明显的,至少前期的明诚、洲际、最近的凯撒都是这样,如果低价战投+高比例转增的反馈就更差。所以后面还要出方案的标的,还是稍微悠着点吧。

赞同来自: jx600674 、gaokui16816888 、zzjzzjzzj 、UniqueLy 、我是一个host 、 、 、 、 、 、 、 、 、 、更多 »
看了下,一债会的时候确认的债权已经公告,申报债权163亿,管理人确认债权116亿,担保组86亿,普通组30亿,另外有46亿在建工程待确认(这个也跑不掉),大概率占用偿债资源的负债163亿。
对比一下今年几个负债巨大导致的转股巨无霸,明诚,申报债权147亿,最终确认+待定债权合计88亿;
西钢,申报债权137亿,最终确认+待定合计99亿;
正邦,申报债权281亿,最终确认+待定大概237亿;
也是没想到,步步高的负债可以垒的这么高,这送股比例可也是小不了。

赞同来自: 只买一半 、metrix 、塔塔桔 、大魏忠臣毌丘俭 、孤独的长线客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西钢出方案,算是真正的纾困重整。建龙集团重整西钢,掏了12亿现金,不仅解决上市公司主体困境,把上市主体当做唯一特钢上市板块,还承诺给当地带来一整条配套的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地方政府真的是开心到家,一招纾困还带来个产业老大,把重整做成了招商引资。
西钢转股比例也很高,重整完成后100亿市值了,建龙承诺未来注入资产,将西钢打造成千亿特钢平台。看建龙集团规划,28年底,西钢产能1059吨,营收539亿,净利润42亿。这个饼还挺大。
同比一下上市公司,方大特钢目前市值100亿,22年特钢产量420亿,今年上半年190亿;中信特钢市值750亿,22年特钢产能1600亿。建龙集团自身有4200万吨钢铁产能,还有铁矿石资源,还是有实力把西钢做起来的。估计西钢重整后,可能也是为数不多能看到主营扭转的标的了。
明诚的方案,就是很标准的国企赖账式重整了。也是因为明诚本身的负债过大,转股比例很高,10转25。小额给的到了100万,近期看到的算是很高的小额。联投城运本身更像一个物业公司+酒店管理公司,也看不出啥道道来。

赞同来自: 刘自恒dye 、何处相思 、闲菜 、gaokui16816888 、dingo49更多 »
哎,没啥总结的,做得稀烂。我这种交易能力比较差的选手,持仓数量又太多,这种行情真是难搞,反应不过来…不过这周铺的瘟鸡还有几只有收获。后面的行情,感觉还得靠大盘带一带。全市场如果都很弱,只有一个小众垃圾市场一枝独秀不是好事。上周同样看了一周戏,同样作为交易能力差的选手,感觉上周ST行情就是个短期套人的行情,不追高就是赢。西发榕泰都涨到30亿市值以上了,这种市值对后续重整其实是利空的,让重整投资人如何出价?我甚至都怀疑西发榕泰其中一个有可能拿不到证监会路条,那到时得多尴尬。。。

赞同来自: 何处相思 、justice110 、metrix 、音扬 、周侃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什么市值顶、价格顶,对龙头股来说统统不存在,不需要节点,不需要带动,自己给自己做主,天空才是极限,而其他的小弟们一点也不跟,带动和轮动效应丝毫没有。
铺了一篮子重整股大饼,强的一直强,不小心就卖飞;瘟的瘟到死,怎么点火怎么冲都没用。为什么涨?不知道。为什么瘟?也不知道。
对趋势选手来说,一路涨一路加仓一路交易,流动性又好收益又高。对我这种怂B,能拿住已经是最大的风险偏好了。
往好处想,龙头赚钱效应吸引资金抬高水位;往坏的想,龙头休息瘟鸡可能埋地底去了。希望市场给点好的反馈,投资赚钱靠气运。

赞同来自: noelhu 、定格无常 、王平123 、邹大仙女 、梦游坤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首先先摆一下屁股,周末前,持仓比例相当低,对,就是踏空狗一枚。
周末看到消息的时候,首先看到降印花税50%,看到这个新闻反映是“噢”。感觉就像个救市的惯常操作,加之市场传言很多,感觉可能溅不起太大的水花。
之后开始证监会三连发:减持新规、IPO和再融资调整、两融降保证金,这三招的反映则是“哇”。这三招算是超乎我预期。因为我觉得这三招代表着什么呢,至少周末的时候,我觉得是监管机构为了激活市场在放弃自己原有的一些底线了;
减持新规,本质上是变相暂停了这几年推进的科创板、创业板高科技但无盈利企业的上市的步伐,再进一步说,是对注册制改革中重大突破的方面的回收。IPO和再融资调整也是一样。
但其实让我更惊讶的还是两融降保证金,怎么说呢,这条在证监会首页里,放在了3个政策的第一条,标蓝加粗十分醒目(也可能是偶然)。

两融保证金在这次下降前是100%,那是什么时候调升至的呢?15年11月。总所周知,上一轮资金疯牛,也是上一轮监管风暴的源泉,15年的资金疯牛,资金的来源就是理财通过结构化入市、两融推波助澜,之后一地鸡毛,监管机构整治扫尾了相当久,才把当年过度杠杆的遗留问题给解决掉。
也就是说,给两融加杠杆,我理解在监管机构那边,这是属于用风险换成果的一种方式。监管的刺激思路,从原来的限制投机、市场化治理,已经演变到了,为了刺激市场可以适当的容忍风险、鼓励投机的程度。如果救市思路已经到了监管容忍放杠杆的程度了,那我觉得救市的思路就从降费降税转向到了另外一个更高层面的刺激了。
再基于这一年泛滥的流动性,我觉得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市场整体的风险容忍度可能有些提升,没参与的确实需要一定的参与度。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结果了,周末理了一个大篮子的股票。开盘后,除了最看好的标的撸的相对高一点,其他的也都买在回调期,大部分都在0轴上下把预想的仓位买完,午盘的时候整体还有点盈利。结果下午尾盘就开始崩盘了,收盘爆头。预想的市场风险容忍度提升,变成了大型扫墓现场。
收盘时候想了想,好像这个局面今天对我而言注定亏钱,没什么办法,定好止损保护自己,看看波动到什么程度了。


赞同来自: UniqueLy 、budo 、塔塔桔 、胡桃夹子 、修心齐身20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太安去年年报净资产37亿,总负债28亿,总资产65亿,资产覆盖负债232%,净资产比负债高。
翻了下过去3年的案例,净资产为正的重整标的是不少,不过大多都是净资产为正但远远小于负债的。只有一家,申请重整的时候净资产也高于负债,资产高于负债2倍的,那就是供销大集。
大集申请重整时候的报表数据,总资产470亿,总负债211亿,净资产259亿。
这种高净资产的公司,那重整计划里重整必要性中,清算价值要怎么写呢?怎么样体现公司资不抵债了?
我看了下大集重整计划里面的资产负债说明:
首先,大集直接以合规问题(也是海航系资产互相代持的特殊情况)为由,把资产简单直接的砍掉了200亿,相应的,净资产直接也被砍掉了200亿,剩下59亿了。然后资产端在以快速变现作为清算价值的计算依据,直接打45折,这样470多亿的报表总资产,清算价值就剩105亿,从而体现资不抵债。
那太安呢?这个清算价值要怎么算?太安的总资产里,最大的科目,存货23亿,固定资产20亿,然后就是各类应收预付合计11亿(里面有5亿是股东占款,是水分),基本大头就这几项了,也没有太多商誉、无形资产那些虚无缥缈的科目。假设总资产太多没有水分,那快速变现的打45折还能全额覆盖总负债,总资产打3折都能对负债实现70%的清偿率。而看其他重整标的清算价值算出来都是10%往下的,逼迫债权人不得不接受重整条件。
其实大家都知道,重整这个就是合法赖账,欺负债权人。只不过从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到摆上台面的法律条文是需要合理合法的解释说明的。回过头看新纺今年的处理,年报存货突发的减值20亿,再通过前期会计差错调整,把净资产从去年Q3的42亿调减到年报的7亿,然后申请重整就顺理成章。
最后就看太安以什么样的处理沟通方式和处理方式应对法院和债权人了。

赞同来自: 塔塔桔 、邹大仙女 、docn 、差一点儿 、肥壮啃苹果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重整走到这一步,后面在事件阶段就没有什么预期了。
至于估值这个,见仁见智啊。
我看了下正邦暴雷前的情况,正邦21年出栏1500万头,年底市值330亿(业绩暴雷前)。现在正邦出栏好像只剩几百万了,按重整计划承诺3年正邦自身恢复到1200万头,按21年折算一下市值是264亿。
目前重整计划直接转增完后市值是240亿,这么看似乎也在同一水平线上。
有点类似当年的基础,也是周期低点的重整标的,也都依赖周期的提升和重整承诺达成来提升估值,但是周期的改善和流动性的改善还挺远。

赞同来自: 交易小升 、邹大仙女 、我心安然 、周侃侃 、王旁青头兼五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对重整而言,重整投资人一方面是取得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或者低价股权,代价是承接上市公司原有的资产,同时通过重整过程解决上市公司负债问题。而大部分的重整标的,都是原来的低效主营拖累了上市公司。
来看看西发的资产和负债的情况。
西发的资产就是啤酒了,且不看品牌和经营效益。看现金流上可以看到,西发的主营资产每年可以实现正的经营现金流,可以实现正积累;再看筹资现金流,可以看到西发几乎没有筹资现金流,意味着它的主营不需要依赖外部负债即可正常运转。
再看西发的负债,西发的负债总额5.7亿。而且里面几乎没有金融借款,负债主要部分是其他应付款5亿和预计负债0.4亿,这里全部都是前任大股东和董事长舞弊导致的负债,也是拖累西发的核心问题。
通过这次重整,一次性解决舞弊导致的负债后,西发的原有主营可以自身实现正循环造血了。而且西发的账面负债总额是是21年以来所有A股重整股里账面负债最少的。意味着只要用很少的转增比例就可以解决负债问题。
那对于西发的重整投资人而言,参与西发的重整,可以一次性解决的负债端的问题且转增比例很低,同时取得一个可以正循环不用再额外投入的资产。重整投资人需要为解决西发问题而导入的资源并不需要很多。那么,对投资人来说,这不就是以很低的代价拿了一个低市值的壳吗?

赞同来自: 我心安然 、zzjzzjzzj 、闲菜 、西南偏南的稻城 、luxiaobo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新申请的重整标的快速受理,反而凸显了去年就开始重整的一些标的的窘境,已经推进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迹象,股价表现也一般,不免让人觉得是不是有什么核心卡点导致内幕先行。
至于高度到哪儿也不好判断,但是涨多了等到开出方案出来分歧就很大了,毕竟战投都是低价入股的,看到现价折价30%的战投价,再顶着一波明显的涨幅的话,总容易带崩市场。
摘帽5月底海核和6月份御银各带了一波行情,还算有点收获。不过后面又出一个康美的窗口指导。上交所目前算严卡了重整的摘帽股,只放行了方科一家。
ST整体缩量还是很明显,去年6月份平均日均70亿的交易量,今年6月只剩下50亿,节前一天只剩下42亿了。不过还是比20年和19年要好一些。
今年的目标,还是在控制回撤的情况下能赚点就赚点,赚不到就算了。

赞同来自: 喜欢烧米饭 、贪吃蛇 、塔塔桔 、周侃侃 、xineric 、 、 、 、 、 、 、 、 、 、 、 、 、 、 、 、更多 »
符合条件被交易所窗口指导的,实达、瑞德、中安;
摘帽期立案的:博天、龙净;
摘帽期突发诉讼可能影响摘帽的:新研(账户冻结)、大洲(违规担保被再次起诉要求承担责任)。
目前已经摘帽的21只、已回复问询未摘帽6只、未回复问询13只。
目前还不知道未回复的里面是不是还是有雷,比如澄星这种涉及重整和解事项诉讼的;雪发的实控人被经侦批捕的;开元实控人操纵其他公司股价立案的;
看上去,今年的不确定性堪比20年窗口指导大年。20年的不确定性,只是窗口指导超越了规则,但是几个摘帽之后可以摸索出窗口指导的规律。今年就是纯雷,下行环境叠加监管趋严,时间拖得越久,其实公司更容易碰到些问题。从时间确定事件确定变成了时间不确定事件不确定。


赞同来自: 画眉 、一剑飘雪 、Silverado 、老实的很 、gaokui16816888 、 、 、更多 »
大佬,资询一下你的看法。前两年行情好的时候,刚带ST就对保壳定价,忽视预期转实现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年底证伪了来一轮退市杀。
目前st板块表现不好,直接原因就是流动性消失。你认为没有流动性的情况是周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也就是说流动性会回来还是说以后恐怕就是这个样子了?
再往前,以前垃圾股情绪不好,但是如果后续壳保住了摘帽了,到时候事件确定了再定价。
都是周期。

挨新冠的打挨了一周,现在还在阳着,多了3年没躲过这次查缺补漏。正邦周末出了个议案,重整受理后转债继续交易15天,转股继续30天。这么做的安排,我理解是便于重整流程的推进,因为重整受理后有30天的法定债权申报期,所以15天停止交易,30天停止转股,这样在债权申报期内锁定了债权人数量和债权金额。正邦的募集说明书写的转股期的到期日是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日,根据破产法重整受理时,未到期的债权,在破产申请受...看评论觉得挺有意思的,人间百态啊

赞同来自: boeing767 、画眉 、Cogitators 、周侃侃 、我是一个hos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正邦周末出了个议案,重整受理后转债继续交易15天,转股继续30天。这么做的安排,我理解是便于重整流程的推进,因为重整受理后有30天的法定债权申报期,所以15天停止交易,30天停止转股,这样在债权申报期内锁定了债权人数量和债权金额。
正邦的募集说明书写的转股期的到期日是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日,根据破产法重整受理时,未到期的债权,在破产申请受理时视为到期。如果没有这个议案,可以看到的结果就是正邦破整受理的同时,出临时公告,转债提前到期停止交易同时停止转股。
至于正邦会提出这个议案,由于正邦已经进入预重整阶段,管理人也已经确定,重整管理人肯定是在与法院及监管部门沟通后提出的折中的方案,旨在减少受理导致转债突然死亡,对投资者带来的冲击。
正邦最近的贴子,让我想起了2年前海航重整的时候,当时AAA的海航债也有很多持有人,也有类似的想法,发着类似的贴子。更分裂的是,思创的贴子里都是摆明自己的是债权人身份的,到了正邦就不是债权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