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原则》

今年的精读书籍,选择达利欧的《原则》。

其他书讨论的内容,是作者思考的结果,《原则》讨论的,是作者的思维方式本身。“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原则》绝对配得上。

不过这本书实在太厚,博大精深。要精读,还要写笔记,一年也未必读得完,读书笔记,估计也要写一箩筐。想了一下,还是单独成贴比较好,不跟其他的书混在一起。
0

dongdangdaddy

赞同来自:

20世纪80年代结束时,我们仍然是一个很小的公司,只有24名职员。1988年,鲍勃介绍我认识了吉赛尔·瓦格纳。在后来的20年里,我和她合作管理桥水的非投资事务。丹·伯恩斯坦和罗斯·沃勒分别在1988 年和1989年加入,当时他俩都刚从达特茅斯大学毕业。当时以及此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倾向于聘用没有多少经验,但聪明、坚定、一心致力于把桥水运营好的新毕业生

与经验相比,我更看重个性、创造力和常识感。我想这与我的经历和信念有关:我在从学校毕业两年后就创办了桥水;我相信拥有把事情探究明白的能力,要比拥有如何做某件事的具体知识更重要。在我看来,年轻人正在创造令人兴奋的鲜活的新东西。用老办法做事的老人没有吸引力。不过我必须补充说明,把责任交给羽翼未丰的年轻人并不总是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你即将在后文中读到的一些痛苦教训,这些教训让我明白低估经验的价值也可能是一个错误。

从第四章“My Road of Trials”开始,达利欧的自传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投资,一条是管理。今天主要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内容。

校招是一种长期主义。

一个人,经过磨砺,被实践证明是一个人才之后,薪酬已经变得很高。既然是人才,在原来的企业中一定也成绩显著,很少在外边找工作,大多数时候,必须去挖人,开出难以抗拒的条件,成本就更高了。而且空降之后,还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短期派不上用场。如果手上有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找到一个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那还是空降比较好,虽然成功率很低,好歹可以一试。

如果能够接受延迟满足,校招生拥有无限的潜力。未来的问题需要他们去解决,需要他们去探究明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年轻人的热情、能量、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比知识和经验更有价值,“用老办法做事的老人没有吸引力”。

人员招聘,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投资,总是应该着眼于未来。

如果一个企业,广泛地使用校招,管理职位主要从内部提拔,说明公司的人才培养体系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未来可以看高一线。反之,不断地挖人、空降,很可能是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或者困难。

什么样的毕业生,是未来的潜力股呢?作者用了这些词,“smart, determined, committed, creativity, common sense”,每个词都值得深究,文中没有展开说,只好略过了。

最后作者找回了一句,说经验也很重要,不能低估。招聘新人,最终也是希望他们快速积累经验,两者不矛盾。
2021-06-06 16:01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1-06-12 12:07
  • 浏览: 10535
  • 关注: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