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无用功?聊聊指数权重调仓的意义...

今天在雪球上看到一个热帖,说的是论十六年沪深300做无用功和背后原因的探讨,话题还蛮新奇的~



文章观点是,沪深300如果从2006年6月1号开始,就按当时成分股完全不动,然后一直持续到现在,指数的年化收益率高达11.88%,累计收益502%。

如果是投资实际的沪深300,每年定期调整成分股和权重,累计收益只有296%,年化8.98%。

每年定期调整的沪深300,比不动版沪深300累计收益差了足足2倍多,年化收益也差了2%。

相当于过去沪深300过去16年做了32次调仓,结果还不如不调,努力干活16年还不如躺平。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是,对于指数而言,如果不卖出涨幅好的,或者调整过程中不降低原有公司权重,那么指数将会收益更出色。

这个数据我自己测算了一下,确实是如此,但我也思考是不是个例导致了这种现象,是不是和茅台、五粮液这些公司有很大关系?

每个指数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吗?努力工作,调整权重,然后业绩还不如直接躺平?

于是我回测了其他指数的数据,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

首先是中证500,数据如下:



中证500如果从07年1月16开始持有权重股,一直拿到现在,那么累计收益228.95%,略低于中证500全收益的244.88%。

换个指数,出现在中证500上面,结果就不同了,中证500全收益指数业绩表现超过了中证500不动版。

从这个例子来看,似乎并不是所有指数都遵从不调整权重,收益更好的规则。

还有没有其他案例呢~

再看中证红利,结果就更离谱了。



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从09年4月1号一直现在,累计收益为227.6%。

但如果从09年4月开始完全不调整权重股,你猜怎么着。

收益低到只有离谱的87.7%,折合年化4.89%,甚至跑不过当时的银行理财。

所以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沪深300不调整业绩更好,为什么不同指数之间,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呢?

思来想去,我觉得是经济阶段的问题。

回顾05年,当时我们还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这时很多巨头还没成型,上证50还是一些银行、保险、石油、房地产为主的公司。

后来随着咱们改革开放,消费升级,我们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一些消费、医药公司成长为了苍天大树,成为了巨无霸级别企业,比如咱们耳濡目染的茅台、五粮液、比亚迪。

这才是沪深300不调整权重,却业绩比调整权重更好的原因~

但这个规律是否适用于用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呢?

我们看中证红利就会发现。

中证红利里面是一些典型的成熟、高股息,夕阳周期为主的公司。

如果你过去手上拿着一堆这类股票,比如大秦铁路,宝钢股份这些,十几年不做调整,很多公司做到后面要么破产,要么被时代所遗弃了。

那么这时所谓的躺平更好理论,就彻底失效。

所以该不该调整,我觉得一是看咱们的经济潜力,未来能不能再培养出几个苍天巨头,替换掉当前的巨头。

比如和纳指100一样,如果不去限制FAMAG的权重,那毫无疑问业绩肯定更好,但如果一揽子股票,没有一个能成为巨头的苗子,那么大概率就会不行。

再比如你去看俄罗斯RTS,最近这波制裁,头部几个银行石油股跌了80%甚至90%多。

如果不限制权重,这些公司暴跌后,投资人的资产不就直接灰飞烟灭了?

所以说到底,指数的定期调整权重,控制权重上限,我觉得本质不是让投资者要赚多少钱,而是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这里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回顾了创业板指,诶,你会发现,2010年开始,不动版收益也比买指数更好。



为啥不调整更好,因为创业板指这十几年来切切实实孵化出了一些百倍级别的牛股,比如宁德、迈瑞、爱尔、亿纬锂能这些,牛股支梭起了指数。

所以最后说几句,一概而论说指数不限制权重就能涨的更好,这肯定不完全准确,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

对于有新兴成长潜力的指数,如果市场空间极为广阔,有可能成长为万亿巨头的,未来或许不限制权重,指数的收益或许会更好。

但对于市场空间有限,比如传统红利策略的指数,或者成长潜力不够的成熟市场,及时调整平衡,反倒产生了更好的业绩~
1

lishiyuande

赞同来自: jiangyuyi

@jiangyuyi
我提个纯技术的观点,中证500和其他指数有个非常大的特殊性是跌多了和涨多了都会调出,而另外几个指数都没有这个特征(只有跌多了才会出去),这个特征是否才是关键因素呢?
沪深300天生的追涨杀跌
2022-06-02 20:33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2-06-05 07:25
  • 浏览: 8047
  • 关注: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