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房地产行业的骚操作

许老板进去了,正式给房地产的风云30年画了个句号。作为国民经济里体量最大的行业之一,房地产行业有很多特殊性,事后看来,有些手段令人侧目。欢迎大家讨论,不单是对过往做个总结,更重要的是未来这样的手段还会有人再用,知道的套路越多,被坑的可能性越低。

先抛几块砖头,有错漏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操作1:高周转
写许老板的发家史,网上都会提到恒大的高周转。
据说许老板总结时,提出“八个当年”——“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受益”。
从模式上来说,高周转是做生意的正常追求。
设想一下,开发一个楼盘,同样投入一亿,利润1500万,甲公司一年完成周转,资本回报率年化15%,乙公司是三年完成,资本回报率只有年化5%,高下立分。
所以当年恒大的楼盘可以比别人卖的便宜点,但公司回报不低,缺点就是质量普遍不佳,毕竟水泥固化也需要时间的。
从本质上来说,高周转是所有商业的追求,生产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商业企业提高流通效率,最后的底层逻辑,都是资本是有成本的,周转越快,投资回报率越高。
发表时间 2023-10-08 15:50     来自广东

赞同来自: J358903577 鹏0818 胆子真不大 北方的空地

0

huxj2015

赞同来自:

讨论不过来............
2023-10-08 18:02 来自四川 引用
0

rj45

赞同来自:

操作4:囤地和捂盘
房地产企业拿地,就相当于加工企业买原材料。要保证持续经营,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储备,是合理的。
但房产不仅是商品,也是投资品。过去30年很多城市在某个时间段会出现房价短期大幅上涨的情况,这就给了房地产企业另外一个获利的渠道。如果时机把握准确,在拿地到销售这个周期内,房价上涨的幅度超过持有项目的成本,就可以吃到这一块被动收益,而这个被动收益有可能大幅超过正常开发周期的收益。有了这个思路,就出现了另一种模式,囤地和捂盘。
最著名的是李家城,在上海的项目一捂十年,被人诟病奸商。实际上李能囤地捂盘,一大优势是自有资金充足,而且香港的资金成本长期低于内地。另一个条件是土地出让方条件宽松,卖地时没有开发周期、限价、转让等约束条件,后来这个漏洞被修补上了。
如果说地产行业的正常操作是高周转,那囤地这种“低周转”的方式,从一开始就是邪路。开发周期加长,必然使得开发成本大幅增加,一旦预期的高销售价无法实现,拖得越久,项目亏得越多,最终就是烂尾收场。这一次全行业暴击,先倒下的都是拿地激进的企业。
2023-10-09 08:38修改 来自广东 引用
1

rj45

赞同来自: williamaa911

操作3:项目公司
既然有这么多项目,可能赚也可能亏,那就需要想办法隔离风险。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就是可操作的最佳方案。
在当地设立项目公司,可以实现多重目标。一方面可以隔离母公司的风险,一方面把税收留在当地,这也符合地方的利益诉求。万一有情况需要同行接盘周转,转让项目公司也比较干净和便捷。
不过隔离风险的同时,也给融资造成了困难,毕竟这种项目公司没啥资质,要上杠杆融资,有点困难。如果母公司担保,那隔离的效果就没了,所以又出来各种花式融资,资管产品、私募、信托不一而足。把风险转嫁给只看预期收益的冤大头,这是金融行业的基本操作。
2023-10-08 17:18 来自广东 引用
0

rj45

赞同来自:

操作2:高杠杆
有了高周转的思路,下一条自然是高杠杆。
同样是上面的楼盘,假设能以5%的利率融资9成,一个楼盘自有资金只需要1000万,融资9000万。一年后,扣除融资利息450万,净利润有1050万,收益率上升到105%,这就把一个普通加工型企业直接变成了印钞机。
除了提高回报率以外,另一个优势是有限的资本可以开发更多的项目,对地产商更有利,毕竟全仓1个项目的风险,比分到10个项目上,那要高太多了。
高杠杆弊端自然是风险加大,如果项目亏个1成,自有资金就归0了,问题是如果亏不止一成呢?
2023-10-09 08:38修改 来自广东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3-10-08 18:02
  • 浏览: 1425
  • 关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