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当前水位如何,还能一直玩下去吗?

自2018年再融资新规以来,可转债市场迎来规模、数量双扩容,可转债的市场地位由边缘试点性品种逐渐转变为常态化融资的主流品种,2022年的可转债已不再是稚气孩童,逐渐成长为再融资市场的又一顶梁支柱。

然而,不断上升的水位让不少投资开始担心:转债赚钱效应的扩散,会不会导致未来收益率进一步下滑。

对此,我用一组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

即使赚钱效应再扩散,更多的散户投资者涌入,也无法改变转债市场由机构投资者主导的事实,而机构投资者是否进入,自有其独立专业的判断,何需我等宣传?

沪深两市个人投资者的持仓市值共计950亿,仅占整个市场的11.5%,而另外88.5%的市值全部由机构投资者所持有,最近的转债申购账户数大概有1100万,按户均市值算,每一户市值仅为8636.36元,还不到1万元每户,而且,很多可转债账户还只是空仓打新而已,还不参与存量转债的二级市场交易,不交易自然无法影响转债交易价格。

而且,交易所制定的转债新规中,2年交易经验和10万元市值的开通门槛就已经拦住很多潜在的转债个人投资者了,即使赚钱效应扩散,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也要被新规挡在门外。





再说,凡事自有天道,证券供需价格自然有平衡机制,2020年的抱团股、2021的赛道股、牛了近20年的房地产不纷纷走下神坛吗?

散户资金涌入也影响不大,机构资金即使涌入,也自然受道市场平衡机制的束缚,资金过于集中不就会踩踏吗?过快调整不就很容易砸出黄金坑吗?

机构资金即使涌入,也会受制于市场容量与评级的限制,远不如个人投资者来得灵活、来得自由,收益也自然无法超越专业的个人投资者。

要不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转债基金的收益怎么会跑输集思录等权指数呢?

花无百日红,万事万物皆有周期,你且耕好你的一亩二分地即可。

听说有一个全天候策略就专门负责寻找处于上升周期的品种,听上去是叼叼的,但投资品种何其多,你能精通几个?

但确实有大神能做到游刃有余,比如@持有封基 老师根据量化回测对比各品种的相对收益,从而决定切换到哪个品种。

对此,我只能表示膜拜。

可转债自2018年拐点以来,渐入佳境已近4年时间,可转债池子多大了,水位如何,趋势如何等一系列宏观的问题,都与我们的账户市值息息相关。

要想做好转债投资,不仅要低头看路,更要抬头看天。

为此,我们来看几组转债市场的数据。

市值规模:

从2018年以来,可转债存量规模不断扩容,池子越来越大。



年度规模净增:

2019年是转债增长的高峰,2020年到现在增长平稳



年度转债存量:

二级市场可供交易的转债数量越来越多,不像2014-2015年那会,轮动交易有了发挥的空间。



平均溢价率和中位数溢价率:

可转债市场整体的溢价率越来越高,水位不断上升。





可转债再融资规模与占比: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了解可转债在再融资中的占比,就知道可转债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变化。

定增依然是再融资的主力,可转债则作为第二梯队的再融资渠道,近年来占比一直稳定在25%左右,而配股始终是再融资的非主流方式。

从当前来看,可转债已经成为仅次于增发的再融资渠道,已经发展成熟成为主流融资品种。







有朋友始终担心,可转债会步分级基金的后尘,其实大可不必,可转债对实体企业的融资支持是纯金融衍生品的分级基金不可比拟的。

再者,可转债在证券发行政策中的地位,仅次于股票,我们从政策文件的内容分布及排序就可以看出来。

而且,这种政策文件的表述不仅现在是如此,早在90年代的证券市场起步之时,可转债的发行就与新股发行并列于《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之列。

转债在资本市场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绝不是分级基金那种昙花一现的品种。



好了,说了这么多,可以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了:

可转债水位在半山腰,未来能一直愉快地玩下去,只是市场有周期,要接受阶段性的萎靡,才能持续取得正收益的复利。
发表时间 2022-10-19 20:48     来自湖南

赞同来自: J931515798 蓝河谷 放羊娃 闲敲棋子00 g43gh 蒙蒙飞絮222 jlmscb sdu2011 sulf666 lq10016431 绿光 高139 wjxxj更多 »

0

王大胃

赞同来自:

以后每年玩转债能接受年中亏钱,最后年末基本都能赚钱。
2022-10-19 21:27 来自上海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2-10-19 21:27
  • 浏览: 1221
  • 关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