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元旦,又到了写年度总结的时候了,今天互相发新年祝贺的比较多。我回了很多,才发现在微信里把本来想发“元旦快乐”的发成了“元宵快乐”的动画图片,真的是老眼昏花了。
大概是年纪大了,回头看2024年一年,似乎是风轻云淡,很多事情其实都忘记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不少波涛汹涌的。
2023年其实还是不错的,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账户创出了历史新高收盘,来到2024年,谁知道一记闷棍,特别是小市值和小市值对应的可转债,1月份可转债等权指数大跌了8.48%,我的账户更是大跌了9.02%。到了2月5日,账户创下了今年最大亏损:-11.95%,几乎要把2023年全年的盈利全部回吐完了。
虽然后来开始反弹了,但直到9月份一直在水下波动,虽然亏的不多,但这种感受不好。
到了4月份,我根据历史数据做了一次非常罕见的择时,把满仓的可转债全部清仓后买了债券ETF等品种,当时市场其实已经提前反映了,所以等我择时了市场不仅没有下跌而且还继续上涨了。这次择时带来的代价是我大概跑输了4%左右,因为当月可转债等权指数上涨了1.19%、雪球上我的微辣组合没择时,上涨了2.88%,而我的实盘则下跌了1.71%。
虽然账户在5月份上涨了4.24%,大幅度跑赢了可转债等权指数的2.03%、微辣的2.48%,但接下来的6月份下跌了2.48%、7月份下跌了2.76%,虽然没跑输可转债等权指数和微辣,但感受非常不好。
虽然过去也曾经经历过长期的下跌,比如最近一次的2018年的熊市,当年死扛白马亏损了27%多,但当时的资金量要比现在小很多,我大概还是小散户的特点,见不了大资金,看到每天巨额的亏损,时间长了就受不了,最终在7月份挪出了一部分资金,当时也正好要用钱。
后来继续从7月跌到9月23日,账户里的资金虽然也是满仓可转债,但感受就好很多了。后来市场一路反弹,账户也一路反弹上去,特别是10月份以来,大票指数没创新高,但我满仓可转债的账户却迭创新高,一直到12月6日开始连续5个交易日创出历史新高。
我的收益率一直是按照业界最通行的基金净值法计算的,也就是每天收益率的时间加权,今年几个账户合计是17.11%,虽然7月份那次拿出了一部分资金,但因为是离开了股市,肯定不能算进去了。如果按照年初资金量计算,肯定是少赚了很多了。但我也没什么后悔,毕竟因此而平安度过了7到9月,迎来了924行情。
按照基金净值法计算,我18年的投资盈利了32倍多,如果按照2007年第一笔投资计算,实际已经超过了32倍,因为2015年前我还在工作,还有剩余的资金不断增加进去,退休后从账户里拿出多了,现在市场里的净投资肯定是负数了。即使这样,今年的盈利额也大大超过了当年的第一笔投资,而且留在市场里的资金,也是当年第一笔投资的20多倍了。
想到这些,就不会因为7月份的这次抽出资金少赚了很多而感到后悔。而且投资的目的,是使得自己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相反。如果有能力帮助周边人,那就更好。今年是我赞助我父母生前长期执教的河北师大化成奖学金的第10个年头了,也是当年我承若的一期完成了,接下去我还会继续赞助。看到自己能用知识变现帮助他人,比什么都高兴。同时因为我在网络上的分享,使得很多网友受益,也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根据天天基金网提供的数据统计,去年有全年数据的主动型混合基金,在有全年数据的7056只基金中,盈利的4907只,比例69.54%,亏损的2144只,比例30.39%,还有5只正好0收益。
再次贴一下我18年来的9年牛市9年熊市的对比:
9年牛市平均年化收益率39.20%,不仅跑输18年来最好的公募基金华夏大盘的46.83%,而且还跑输了沪深300指数的40.57%。但就是因为9年熊市只亏损了2年,年化也只有6.05%,18年下来整体翻了32倍,远远超过了沪深300指数和最好的公募基金。而其中绝大部分年份都重仓了非主流的四大金刚:封基、债券、分级A、可转债。因为这些品种在当时有着相对直接买股票天然的优势。有人说我既不会做价值投资也不会做投机只能做做可转债量化,也算是说对了。
现在四大金刚一缺三,只有可转债了。有网友问我,万一将来可转债也像其他三个品种一样消失了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天无绝人之路,到时候总能找到相对来说最佳的选择的,就像当年其他三个品种消失后那样。
至于2025年的展望,我还是不做预测,因为我知道我也预测不好,永远做好两手准备。如果是大牛市,认可可转债跑输;如果是震荡市,力争不亏;如果是大熊市,争取不亏。
年纪大了,越来越认识到,不管是工作还是投资,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得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相反。也祝广大网友们在2025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2016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53310
2017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83378
2018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260202
2019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299781
2020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344034
2021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07095
2022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47737
2023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70883
2024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88081
大概是年纪大了,回头看2024年一年,似乎是风轻云淡,很多事情其实都忘记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不少波涛汹涌的。
2023年其实还是不错的,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账户创出了历史新高收盘,来到2024年,谁知道一记闷棍,特别是小市值和小市值对应的可转债,1月份可转债等权指数大跌了8.48%,我的账户更是大跌了9.02%。到了2月5日,账户创下了今年最大亏损:-11.95%,几乎要把2023年全年的盈利全部回吐完了。
虽然后来开始反弹了,但直到9月份一直在水下波动,虽然亏的不多,但这种感受不好。
到了4月份,我根据历史数据做了一次非常罕见的择时,把满仓的可转债全部清仓后买了债券ETF等品种,当时市场其实已经提前反映了,所以等我择时了市场不仅没有下跌而且还继续上涨了。这次择时带来的代价是我大概跑输了4%左右,因为当月可转债等权指数上涨了1.19%、雪球上我的微辣组合没择时,上涨了2.88%,而我的实盘则下跌了1.71%。
虽然账户在5月份上涨了4.24%,大幅度跑赢了可转债等权指数的2.03%、微辣的2.48%,但接下来的6月份下跌了2.48%、7月份下跌了2.76%,虽然没跑输可转债等权指数和微辣,但感受非常不好。
虽然过去也曾经经历过长期的下跌,比如最近一次的2018年的熊市,当年死扛白马亏损了27%多,但当时的资金量要比现在小很多,我大概还是小散户的特点,见不了大资金,看到每天巨额的亏损,时间长了就受不了,最终在7月份挪出了一部分资金,当时也正好要用钱。
后来继续从7月跌到9月23日,账户里的资金虽然也是满仓可转债,但感受就好很多了。后来市场一路反弹,账户也一路反弹上去,特别是10月份以来,大票指数没创新高,但我满仓可转债的账户却迭创新高,一直到12月6日开始连续5个交易日创出历史新高。
我的收益率一直是按照业界最通行的基金净值法计算的,也就是每天收益率的时间加权,今年几个账户合计是17.11%,虽然7月份那次拿出了一部分资金,但因为是离开了股市,肯定不能算进去了。如果按照年初资金量计算,肯定是少赚了很多了。但我也没什么后悔,毕竟因此而平安度过了7到9月,迎来了924行情。
按照基金净值法计算,我18年的投资盈利了32倍多,如果按照2007年第一笔投资计算,实际已经超过了32倍,因为2015年前我还在工作,还有剩余的资金不断增加进去,退休后从账户里拿出多了,现在市场里的净投资肯定是负数了。即使这样,今年的盈利额也大大超过了当年的第一笔投资,而且留在市场里的资金,也是当年第一笔投资的20多倍了。
想到这些,就不会因为7月份的这次抽出资金少赚了很多而感到后悔。而且投资的目的,是使得自己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相反。如果有能力帮助周边人,那就更好。今年是我赞助我父母生前长期执教的河北师大化成奖学金的第10个年头了,也是当年我承若的一期完成了,接下去我还会继续赞助。看到自己能用知识变现帮助他人,比什么都高兴。同时因为我在网络上的分享,使得很多网友受益,也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根据天天基金网提供的数据统计,去年有全年数据的主动型混合基金,在有全年数据的7056只基金中,盈利的4907只,比例69.54%,亏损的2144只,比例30.39%,还有5只正好0收益。
再次贴一下我18年来的9年牛市9年熊市的对比:

9年牛市平均年化收益率39.20%,不仅跑输18年来最好的公募基金华夏大盘的46.83%,而且还跑输了沪深300指数的40.57%。但就是因为9年熊市只亏损了2年,年化也只有6.05%,18年下来整体翻了32倍,远远超过了沪深300指数和最好的公募基金。而其中绝大部分年份都重仓了非主流的四大金刚:封基、债券、分级A、可转债。因为这些品种在当时有着相对直接买股票天然的优势。有人说我既不会做价值投资也不会做投机只能做做可转债量化,也算是说对了。
现在四大金刚一缺三,只有可转债了。有网友问我,万一将来可转债也像其他三个品种一样消失了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天无绝人之路,到时候总能找到相对来说最佳的选择的,就像当年其他三个品种消失后那样。
至于2025年的展望,我还是不做预测,因为我知道我也预测不好,永远做好两手准备。如果是大牛市,认可可转债跑输;如果是震荡市,力争不亏;如果是大熊市,争取不亏。
年纪大了,越来越认识到,不管是工作还是投资,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得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相反。也祝广大网友们在2025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2016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53310
2017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83378
2018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260202
2019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299781
2020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344034
2021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07095
2022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47737
2023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70883
2024年: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88081

17
赞同来自: 塔塔桔 、xgjxgq 、孤独的长线客 、onegenius 、乐鱼之乐 、 、 、 、 、 、 、 、 、 、 、 、更多 »
创了17年来的新高的银行股还能买吗?
今天虽然主流宽基指数全部上涨,上证指数站上3400,但个股还是涨少跌多。
主流宽基指数中领涨的上证50涨1.69%、沪深300涨1.21%;下跌的只有一个微盘股指数跌0.20%。
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领涨的非银金融涨3.99%、交通运输涨1.79%、食品饮料涨1.68%;领跌的国防军工跌0.74%、美容护理跌0.39%、机械设备跌0.37%。
2151只个股上涨、2728只个股下跌,涨幅中位数-0.15%。
兰花科创、*ST沐邦、*ST苏吴、*ST艾艾、*ST锦港、*ST熊猫等6只个股盘中创出1年新低。
其中*ST沐邦、*ST锦港等2只个股盘中创出历史新低。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人保、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等98只个股盘中创出最近1年新高。
其中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21只个股盘中创出历史新高。
*ST同州、ST葫芦娃、ST岭南、ST升达、ST华西、*ST双成、*ST沐邦、*ST苏吴、*ST正平、*ST锦港等10只个股跌停。
中国人保、红塔证券、中远海发、安德利、锦江航运、*ST合泰、中毅达、宁波远洋、锦龙股份、利君股份等89只个股涨停。
475只可转债平均下跌0.23%,对应正股平均下跌0.06%;我的主仓20只可转债平均下跌0.45%,对应正股平均下跌0.44%。账户实际合计下跌0.44%,今天没有任何操作,已经连续5个交易日跑输可转债等权指数,均值回归迟迟未来。
最近几年银行股表现不错,很多银行股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有人问现在还能追吗?
中证银行指数(399986)经历了2020-2023连续下跌4年后,去年上涨了34.71%,今年截止到5月14日上涨了8.03%。今天中证银行指数收盘上涨0.81%,创出了17年来的新高。涨了那么多,还能追高吗?
目前银行的平均股息率大概在4.33%左右,历史上最高的时候是2025年1月6日,银行的平均股息率高达5.88%,最低在2007年的11月2日,银行的平均股息率只有0.31%。而且在银行平均股息率5.88%的时候,10年期国债利息只有1.60%,银行的平均股息率是10年轻国债利息的3.68倍,而在银行平均股息率0.31%的时候,10年期国债利率高达4.50%:
即使经过这几年的上涨,银行平均股息率下降到4.33%左右,而10年期国债利息为1.67%,银行平均股息率是10年期国债利息的2.59倍,这个数据依然是在历史的高位。
10年期国债利息短期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在下跌都2020年到2023年,银行平均股息率分别是10年国债利率的1.36、1.36、1.71、1.88倍,远远小于最新的2.59倍。如果光看这个数据,银行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当然短期的调整是无法预测的。
今天虽然主流宽基指数全部上涨,上证指数站上3400,但个股还是涨少跌多。
主流宽基指数中领涨的上证50涨1.69%、沪深300涨1.21%;下跌的只有一个微盘股指数跌0.20%。
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领涨的非银金融涨3.99%、交通运输涨1.79%、食品饮料涨1.68%;领跌的国防军工跌0.74%、美容护理跌0.39%、机械设备跌0.37%。
2151只个股上涨、2728只个股下跌,涨幅中位数-0.15%。
兰花科创、*ST沐邦、*ST苏吴、*ST艾艾、*ST锦港、*ST熊猫等6只个股盘中创出1年新低。
其中*ST沐邦、*ST锦港等2只个股盘中创出历史新低。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人保、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等98只个股盘中创出最近1年新高。
其中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21只个股盘中创出历史新高。
*ST同州、ST葫芦娃、ST岭南、ST升达、ST华西、*ST双成、*ST沐邦、*ST苏吴、*ST正平、*ST锦港等10只个股跌停。
中国人保、红塔证券、中远海发、安德利、锦江航运、*ST合泰、中毅达、宁波远洋、锦龙股份、利君股份等89只个股涨停。
475只可转债平均下跌0.23%,对应正股平均下跌0.06%;我的主仓20只可转债平均下跌0.45%,对应正股平均下跌0.44%。账户实际合计下跌0.44%,今天没有任何操作,已经连续5个交易日跑输可转债等权指数,均值回归迟迟未来。
最近几年银行股表现不错,很多银行股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有人问现在还能追吗?
中证银行指数(399986)经历了2020-2023连续下跌4年后,去年上涨了34.71%,今年截止到5月14日上涨了8.03%。今天中证银行指数收盘上涨0.81%,创出了17年来的新高。涨了那么多,还能追高吗?
目前银行的平均股息率大概在4.33%左右,历史上最高的时候是2025年1月6日,银行的平均股息率高达5.88%,最低在2007年的11月2日,银行的平均股息率只有0.31%。而且在银行平均股息率5.88%的时候,10年期国债利息只有1.60%,银行的平均股息率是10年轻国债利息的3.68倍,而在银行平均股息率0.31%的时候,10年期国债利率高达4.50%:
即使经过这几年的上涨,银行平均股息率下降到4.33%左右,而10年期国债利息为1.67%,银行平均股息率是10年期国债利息的2.59倍,这个数据依然是在历史的高位。
10年期国债利息短期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在下跌都2020年到2023年,银行平均股息率分别是10年国债利率的1.36、1.36、1.71、1.88倍,远远小于最新的2.59倍。如果光看这个数据,银行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当然短期的调整是无法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