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测评都做过吧!?第一项就是 改善生活。赚钱了还是得改善生活啊。
至于如何改善生活,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本科是经济学专业的,微观经济学里面有一章节就是关于 消费者选择理论 ,探讨的是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购买最适合你的需要和意愿的一组商品。
这个模型基于的假设是:1 消费者金钱有限,有预算约束。2 消费者有偏好,不同商品带来的满足不同,且相互能够替代。基于此,我们会进一步探讨消费者选择最优化问题,也就是如何效用最大化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怎么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花钱最爽。基于2个商品,给定边际替代率,和预算约束,这个最优化问题很好解答。
但是,在生活中,这个模型大多情况下不能反应现实情况。例如,我们总是希望多挣钱来打破预算约束,更有钱很显然选择更多。就好比吃早饭,本来是一根油条一碗豆浆的。更有钱了之后可以买得起一根油条豆浆喝一碗倒一碗。再者,现实生活中选择也不是只有两种,而是有数不清的商品数量,要研究明白每种商品的价格,两两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几乎不可能。还是以早饭为例,本来是喝豆浆吃油条,现在多出了一堆选择:喝豆浆吃汉堡,喝咖啡吃肉包,喝半碗咸豆浆半碗甜豆浆吃油条......怎样能选出让自己最快乐的组合呢?很显然是过于复杂了,决策成本都比吃早餐的成本来得高,所以很多人压根不在乎吃什么,能吃饱就行。
总结一下,这两个基本假设构成了研究日常生活中效用最大化的障碍。其一,相比思考选择消费什么,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希望挣更多的钱有更多的选择。其二,商品琳琅满目,哪怕预算是固定的,想明白要买什么也是难题!
所以我提议:
一、在思考效用最大化问题之前,先去思考对单一商品消费的消费者剩余。也就是说,买一件商品,或者买一项服务,是否带来了对自己或者家庭成员有明显超过成本的满足。
二、多观察身边人,闲聊询问是否有能提升幸福感的东西。说不定好东西只是你暂时没注意到!
三、如果一项消费对你有价值,且经济负担非常小,可以考虑按照固定周期频率消费。(跟投资赚了亏了无关,到点就去)
四、衡量投资收获和情绪损失的关系。我发现我适合买债券,稳稳的幸福比承受心理压力的高收益更能让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