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型公募基金业绩探讨

中国股票基金业绩在最近几年大幅度超越了市场。这似乎是一个和投资理论相悖的奇迹。奇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逻辑,让我们通过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进行一些初步分析。

必须看到,从长期看(15年期限),基金的总体表现并不能超越市场。综合银河发布的标准股票型和偏股型基金的业绩数据,其基金业绩的中位表现在年化11.9%的收益率水平上。而同期市场的表现以中证1000为标准(从1485.1上涨到8010.32),其年化收益恰好就是11.9%。考虑到分红的影响,实际上基金的长期业绩表现要落后市场0.5%左右(假设平均股息率为0.5%)。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幸存者偏差,也就是有一些基金因为业绩差在此期间被清盘从而无法参加这个银河的业绩榜,基金的实际业绩和市场表现会相差得更远。虽说究竟会远到什么程度,暂时没有准确数据,但大多数主动基金长期跑输市场的结论在中国市场依然是成立的。

但是也不能忽视,基金在最近六年确实大幅度超越了市场。下表列出的标准股票型基金数据: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平均业绩(%) -12.27 16.66 -25.93 46.98 54.99 12.16
中证1000收益(%) -20.0061 -17.3541 -36.8705 25.66602 19.38987 20.51992
数据显示除了2021年,基金均大幅度显著超越了大盘,尤其在2017年和2020年,超越幅度更是大得惊人。总体来说,这六年平均每年基金能超越市场(中证1000)17个百分点。这样惊人的业绩究竟是如何取得的呢?

首先要注意的是新股收益。2015年后,新股发行规模快速上升。2013年IPO募资规模是300亿元,2021年新股募资规模达到了5400亿,规模是8年前的18倍。巨量的新股加上新股的分配机制对基金有一定的倾斜,导致了基金从新股发行中获取的利润不可忽视。一些可参与新股申购的指数型基金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前海开源沪深300指数基金这个例子:
2021年度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2016年度
基金收益(%) 4.46 44.37 44.52 -20.36 14.63 -0.92
沪深300(%) -5.2 27.21 36.07 -25.31 21.78 -11.28
可以简单地估算出这个基金每年平均比其跟踪的指数强了7%以上。该基金除了能认购新股以外,其他方面很难产生和目标指数如此显著的差异,因此,可以简单的认为这个差异就是新股收益带来的。这不是孤例,而是一个在这类基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长盛沪深300指数基金等等。但基金规模的不同,会导致新股收益的影响程度出现较大的差异,暂时还没有足够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其次是抱团带来的收益。抱团是市场衰退时候的基金普遍行为。类似于2001到2005年的情形,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市场衰退同样导致了基金的抱团。市场表现就是从2015年底到2020年底这5年基金的投资集中于大型绩优的投资标的,导致上证50收益(50%)>沪深300(40%)>中证1000(-37%)。这种抱团在市场不振的时候对基金的业绩保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定量抱团影响是一个问题。

第三就是错觉。错觉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用于代表市场的指数不对分红进行处理导致基金超越指数错觉,这个错觉可以用平均股息率来评估。也就是说如果平均股息率达到2%,就会造成基金超越市场2%的错觉。第二来源是幸存者偏差,也就是一些业绩差而清盘的基金实际上没有计入基金的统计,导致了统计数据相对于实际数据的高估。没有掌握这方面的数据,很难对高估的程度做估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基金管理公司的研发管理能力。只要把基金超越市场的程度扣除打新收益的影响、抱团影响、错觉影响,剩下的就是研发管理能力的价值了。这需要对前面几项有定量的评估之后才能做出。

所以,简单的结论就是,长期来说,大多数的基金仍然无法超越市场。短期来说,基金超越市场非常明显,但要从中定量化投资人最看重的基金管理研发能力的价值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
发表时间 2022-01-09 09:10

赞同来自: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2-01-09 09:10
  • 浏览: 906
  • 关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