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环境奇葩的董事长

《关于我与启迪环境的情况说明》(摘要)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创始会长、前启迪环境董事长,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2021.11
10.22证券时报发表了《启迪环境涉嫌造假,多个在建工程严重虚增,127亿总额水份几何》的报道,作为该公司的创始人,心情沉重。
文中涉及项目确实基本都处于长期停建状态,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资金问题。从2017年末开始由于国内PPP项目发展过快,项目质量,项目投资、建设方都暴露出很多严重问题,如各地过度包装大规模PPP项目,没有考虑未来政府的偿付问题。项目启动过快,项目前期手续不全。政府要求不具备条件前提下快速建设、快速完工。行业内企业过于相信资本的力量,承揽巨量与自身实力不匹配的PPP项目,没有考虑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后果等。从2017年开始,由于政府对PPP政策的调整,金融机构开始谨慎和收缩对PPP项目的融资支持。由此,造成了几乎全部的参与到PPP领域的头部民营环保企业经营困难,在手的未融资的项目都不能融资,已经融资的项目如果融资结构不合理,被提前赎回,造成全面的流动性紧张,很多企业难以为继,纷纷选择被国有接管或出让企业控制权,如东方园林、碧水源、博天环境、国祯环保等。启迪环境也不能幸免,从此现金流开始紧张。启迪环境还同步遇到了校企改革启动,存在大股东变化的不确定性,各金融机构进一步缩减启迪环境信贷规模。为了尽可能的对所签项目(包括环卫PPP项目在内,启迪环境参与的项目近四百个)负责,启迪环境想尽一切办法保快完工项目、在运营项目。但还是有少量项目(数量不到5%)未能继续投资建设,出现停建个别甚至烂尾。这对企业和政府都是不愿意看到的。作为一个工程师,我一直希望能实现技术报国、产业报国。为了搭建更大的平台,2015年,桑德环境(启迪环境前身)引进启迪控股和清华控股作为大股东,双方投入各自资源,协同发展。2015年-2017年总体达到预期目标。我也一直兼任公司董事长至2019年初。我从2003年任董事长至2019年卸任,没有从公司拿过一分钱工资和奖金,也基本没从上市公司报销过费用。一心只想如何把公司做成全球著名的环保企业。在新能源领域投资的桑顿新能源(启迪环境持有22%股权,是第二大股东)以及以处理回收废电池为主的湖南鸿捷新材料公司,受集团征信影响,也被断贷和抽贷。这两年也在全力自救。近期,桑顿新能源引进了湖南财信金控和中金投资等战略股东,完善了公司治理,未来发展可期。这个公司有近六万吨正极材料(三元、磷酸铁锂和锰酸锂)和6GW已有产能、11GW在建产能,为湖南本土最大的电池企业。目前已全面恢复生产,在手订单充裕。
由于集团旗下公司产业较多,我本人喜爱技术和产品,对战略方向判断较为擅长,不喜欢也不善于企业管理。我对每个企业都采用目标管理,设定目标责任和激励机制,公司营销、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都由经营团队负责,几乎没有去过任何一个项目现场我的日常管理就是每两个月召开一次重大事项协调会,需要我协调的事项在会上予以解决或安排。因此,可能造成一些管理上的失察。

就报道上指出的项目都是一些未完或未运营的PPP项目,这些项目由于宏观环境问题或前期手续问题,都没能融到资,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去实施这些项目。同时由于管理团队没能衔接好(管理层从2017年开始逐步调整,我本人2018年下半年开始基本没有关注公司经营),没能及时处理好和各地政府的对接,造成项目的停滞。其中湘潭项目是因为邻避效应停建,一直在跟当地政府洽商索赔事宜(今年已向当地政府发起索赔诉讼)。这些项目实际进度及业绩我不具体掌握,我只是每年签署了年报,所有项目细节都不了解。就财务情况而言,这些项目都是由启迪环境投资,由启迪环境实施项目总承包,然后由各细分专业公司具体实施。因此,即使业绩有出入,也不会影响公司的净资产,体现的当期盈利是未来PPP项目部分收益,是行业惯用做法。但是否存在项目实施超前计量和分包等问题,有待核查结果。但无论如何,我应承担管理责任。另外,这些项目从数量而言只占启迪环境经营项目的很少部分,启迪环境还有占据业务半壁江山的环卫业务,近四百万吨的水务业务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子废弃物处置等业务。有潜在问题部分占比不大。
针对启迪环境遇到的流动性困难和资金紧张困境,大股东启迪控股和管理层一直在寻求自救,毕竟还有几百亿的资产,近八万员工。尽管这几年启迪环境业绩有所下滑,但其曾经的行业地位及在手的优质业务和资产,还是对市场很有吸引力的。和河南城发的吸收合并方案,是一个双赢的方案,既可以实现启迪环境脱困,又能实现城发环境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领先企业。为了合并后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现有潜在风险资产进行计提,符合惯例,其中不少资产未来还能实现价值。
启迪环境现在的困境作为曾经的董事长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报道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完全理解,监管机构依法核查虚心接受。由于核查,重组停滞,乃至停止,可能造成企业无法挽回的经营困难,由于流动性问题,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企业破产。不仅近8万人的就业遇到挑战,同时几百个环境项目运营可能出问题,从而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恳请国家相关部门充分考虑启迪环境的现状,吸收合并之后企业的成长空间,本着治病救人方针,给予企业继续发展的机会。”

看了说明,震惊了。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居然没去过自己项目的现场。年报居然是在不了解业绩细节的情况下签了字。
证券时报的报道可信吗?看过这个说明我是信了。
发表时间 2021-11-23 19:47

赞同来自: 黄业盛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1-11-23 19:47
  • 浏览: 902
  • 关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