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凑字数

按我的理解,剩余边际中的新业务贡献占当年保费的比例,应该维持在某一水平。
但是中国平安2020年的数据很低。是我哪里搞错了吗?
  • 年度 首年保费 新业务贡献 新业务贡献/首年保费
  • 2017 171,547 168,426 98.18%
  • 2018 165,446 177,485 107.28%
  • 2019 160,478 148,915 92.79%
  • 2020 155,684 88,571 56.89%
发表时间 2021-11-02 15:15

赞同来自: 毛云鉴 逆风而行

3

精神科王主任

赞同来自: 影约 homanking Troy11

几年过去了,回头看看国内保险确认是垃圾无疑,我坚定坚决绝对反对这种垃圾,pe5都高估了它!

分红不行就是赚假钱,平安发起的坑蒙拐骗偷模式注定会被人民看清,参照史玉柱陈天桥免费模式,酒后说句激动的六大行烂账可以用棺材佬模式打包把负资产卖给四大,平安有啥兜底呢?看大家乐?

我认为社保二三十年内会破产,延迟到70退休也解决不了问题,买保险的可以想想买保险股的更应该警惕…

酒后不吐不快或许是错的
2024-01-11 19:55 来自湖南 引用
0

homanking

赞同来自:

@认清现实幻想 为什么是4 5倍PE,这个定量数据是怎么得出,求思路,具体计算过程更好。
我也知道已经不是朝阳企业,人身险的比例跟美国的不相伯仲了;财险还有空间,但是体量还没打开。只是觉得太便宜了,怎么也值个1.2倍PEV吧?
2021-12-03 14:37 引用
0

homanking

赞同来自:

看了大佬对李源祥跳槽的评论,平安的困境扭转估计不是一两年可以出结果。

另外意外大佬在自己的笔记提到:
如果只是将“龙头+白马+低市盈率+股价大幅调整”这几个条件然后将其等同于“价值投资”,傻傻的坚持。用信仰鼓励不割肉,越跌越买。因为内心认为是正道,一定会回归,自己只输时间不输钱。
低估分散不深研?
相信这个策略很多人看到过,有些企业真的低估吗?
分散也就分散到上面三家企业了吧
深研确实很难,那不代表你就泛泛看看,研究自己买入企业能到什么程度就努力研究,至少达到自己最大努力的研究,如果还心中没底那就该暂时放弃这家企业,寻找自己看得懂的一尺栏杆。
这策略不如买指数,这个策略不变形能达成的效果我觉得也是指数效果,指数还能避免个体黑天鹅,省心省力。

想到自己对平安的了解,好像连了解都谈不上。。。
自己过去赚钱也确实是从指数上赚的比较多,个股确实会变形。

但是平安确实看着很便宜,当然保险股都很便宜了。而保险行业的行业指数,平安的权重就是70多了。看了几个保险行业指数,走势跟平安高度相关,还是只搞平安吧,不过把仓位降低到10% 。
2021-11-16 10:45修改 引用
1

homanking

赞同来自: Troy11

自在行风

赞同来自: Dolch 、董晓飞 、woshishui2016 、一骑绝尘1993 、风收益险 更多 »

说个题外话,分享给大家:

看到过一句话说:持有平安的人,大概率持有万科,而持有平安和万科的人,大概率也持有格力。(请不要对号入座)

问一句,你真的看得懂保险行业的平安吗?问问自己的内心吧,保险法多厚的书啊,平安多复杂的子公司企业呀。我明白,你觉得保险是朝阳行业,还有很大空间,你看国外保险深度多少多少……
保险不等于平安,就像教育不等于新东方。
我个人在平安上挣过钱,也是自己一知半解,而且还有认识的高管在公司内可以随时问问,听说目前代理人他们所在省19年8万代理人,截止目前不到3万人了,不到两年代理人腰斩有余,而且真实出勤人力不到一半!在内部的都知道人力和业务下滑的恐怖,我也是19年减仓大部分平安,20年清仓。现在转型依然不明朗,人力还是未止跌……

地产的高杠杆依赖性和政策打压你低估了吗?以及危机到来的脆弱性和反身性你是否想到这一层,了解地产历史的93年全国遍地烂尾楼比目前还要严重吧……

白色家电,不说了,我在格力上也挣过钱,你真的能陪企业一起扛过转型期吗?也许转型不止一两年哦……

说这么多不是说持有以上企业的有什么问题,更不是唱衰,以上三家我不同时期都持有过,人都会有过一个阶段的,但是需要不断进步,不断精进。
如果只是将“龙头+白马+低市盈率+股价大幅调整”这几个条件然后将其等同于“价值投资”,傻傻的坚持。用信仰鼓励不割肉,越跌越买。因为内心认为是正道,一定会回归,自己只输时间不输钱。
夹头第一条,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这个企业,是企业的未来。

走入歧途的就是上杠杆,这也导致白马股上爆仓的不比投机爆仓的少,前段时间格力平安爆仓的大家应该都有耳闻。

低估分散不深研?
相信这个策略很多人看到过,有些企业真的低估吗?
分散也就分散到上面三家企业了吧
深研确实很难,那不代表你就泛泛看看,研究自己买入企业能到什么程度就努力研究,至少达到自己最大努力的研究,如果还心中没底那就该暂时放弃这家企业,寻找自己看得懂的一尺栏杆。
这策略不如买指数,这个策略不变形能达成的效果我觉得也是指数效果,指数还能避免个体黑天鹅,省心省力。

看到一些帖子和自己一些乱七八糟的思考,祝周末愉快。
2021-11-12 18:00
2021-11-15 18:36 引用
0

homanking

赞同来自:

shadowvvv

赞同来自: homanking 、陆翔

我是业内人士,是这么看的。

友邦虽好,新业务价值能干到80%,但是规模还是小,只在北京上海广东几个地方有业务。友邦受益于对外开放,变成独资后要扩大规模,需要增员和开设更多的分支机构,这些经验是李源祥管过大团队大业务所具备的,而且李源祥在平安的时候是平安的鼎盛时期,这是友邦所看重的,直接挖过去当GROUP CEO了,基本上是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了。

而跳槽之后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平安健康人海无以为继,要清虚。总体来说就是中资平安学习友邦的精英化,友邦学习平安的大团队。各有利弊,行业景气的时候平安更多的BETA,不景气的时候友邦有APLHA

1
jeffrey810

赞同来自: homanking

平安这两年高层很动荡,出走了好几个重要人物,这是平安最令人担心的,相比之下保费疲弱,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敞口都不算什么。
2021-11-15 18:05 引用
2

赵琦

赞同来自: LBJKI18 牛哄哄

中国平安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充分利用全牌照的优势,至今仍然是一家保险公司。
2021-11-11 15:01 引用
0

nobleman2

赞同来自:

平安以前负债端有很大优势,但是资产端业务相当拉垮。现在基本上连负债端的大优势也开始没有了。
2021-11-11 12:27 引用
4

realbean

赞同来自: neverfailor 路在远方 walkinsky homanking

主要是新业务价值率高的产品不好卖了
2021-11-11 11:19 引用
0

homanking

赞同来自:

有个奇怪的问题,都说中国平安不行,要向友邦学习。那为什么,李源祥会倍友邦挖角过会?他可是在平安干了16年,同期的平安寿险证实高光时刻,然后2018年出任安联席CEO啊。
2021-11-11 10:10 引用
0

homanking

赞同来自:

确实是我搞错了。

长期保障型的新业务价值 占 剩余边际中新业务贡献 的比例,从2017年到2020年,都稳定在30%。长期保障型的新业务价值,从2019年的499亿元跌到2020年的257亿元,下跌51%;剩余边际中的新业务贡献,从2019年的1489亿元,跌到2020年的885亿元,下跌59%。
长期保障型指终身寿险、定期寿险、疾病险、长期意外险等。

就是保险买的不好。
2021-11-10 11:15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4-01-11 19:55
  • 浏览: 3258
  • 关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