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买入并持有优质公司”的人们把自己标榜成最正宗的价值投资者。
他们把沃伦.巴菲特的教诲“用合理的价格,买进优质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获得合理的利润。”修改为“用任何价格只要买进优质公司的股票,都可以获得暴利!”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今天的这些现象,历史上早就出现过。
我是2007年入市的。2007年5月30日发生了著名的“半夜鸡叫”事件,股票印花税从千一上调为千三,股市暴跌。
在那之后,基金就主导了股市。
当时还没有赛道股这个词,就叫蓝筹股。蓝筹股们一路冲上了6000点,小盘股纷纷被抛弃。
当年同样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公司优质,价钱无所谓。
当年同样也有很多人认为,机构开始主导市场,蓝筹将一去不回头,小盘将会永远被抛弃。
当年但斌出了一本书,叫《时间的玫瑰》,书名很快成了一种信仰,那就是不管买入价格多高,等一段时间就能消化掉。
当年华夏王亚伟的风头,甚至超过了今天的张坤、谢治宇。2007年他一举将基金金牛奖、明星奖、最佳表现奖、最高回报奖、最受欢迎奖尽数收入囊中。
最后的6000点山顶,沪深300整体估值甚至冲破了50倍PE,成为大A历史上的绝响。

然而该来的,终究还是会来。
一年后沪深300膝盖斩,山顶上入场的最后一批、也是最大的一批接盘侠,亏损高达-70%之多。
风水轮流转,蓝筹再次让位于小盘,甚至慢慢出现了“研究基本面、输在起跑线”的玩笑说法。
和我同时入市的2007年老股民,绝大部分后来再没回到股市。可能有些人受到的伤害不大,但心理打击极强。
大A的牛市要7年以上才会来一次,因为新韭菜需要许多年才能长出一茬。从各种信息来看,目前新韭长势喜人,基金社区都变成相亲大会了。
股票的支撑是公司基本面,而所谓的价值投资,就是支付的股价要和公司基本面匹配。
格雷厄姆用极低价格,买入中等偏下的公司股票。
巴菲特用合理价格,买入比较优秀和稳定(护城河)的公司股票。
费雪愿意支付较高价格,买入未来预期比价格更高的成长型公司股票。
但没有任何一个价投大师,是不看价格、只看公司的。
我们日常买任何东西都知道讲究个性价比,为什么买股票时,很多人又忘光了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盛唐风物』,每天交流价值投资、可转债、套利机会。

赞同来自: 好奇心135 、RiverToSea 、明月镰刀 、误入迷途 、byeyear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自有金融市场以来,主力名称一直在变化,以前叫庄家,现在叫基金;支撑也在变化,以前是庄、股、托相勾结散布利好兑现出货,现在是谈价值、谈成长,同样是多方串连、同气连枝,只不过更隐晦更合规。国外玩的花样更多、名词术语更新鲜。
但是这个本质从来没有变过:他们有力量举起石头,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一个支撑——一个能够获得大众心理认可的股价支撑,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故事真不真并不重要,只要大多数人相信就行。

梦想发财
- 钱多就是好
赞同来自: relax1230 、盛唐风物 、wydqh 、你猜再猜 、tigerpc 、 、 、 、 、 、 、 、 、 、 、 、 、 、更多 »
尤其是530之后
几周就能涨1000点
蹭蹭蹭的
银行开始看pb,后来看pe,再看三年五年后的pe,其他公司pe实在没办法看了,看peg
甚至连周期股也看几年后的pe,peg
中国船舶良心公司,市价300多,定增价就二三十,锁定三年,公司也知道股价是瞎炒
中石油发行价十几,上市48,还有基金经理怕买不上从国外打电话着急下单,神华让瑞银的分析师吹上了天
不过那时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入世经济腾飞加上人民币汇改大幅升值,政府应对资产泡沫也没有经验

赞同来自: tigerpc 、Ake90 、盛唐风物 、chuxingfei 、加菲猫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再优质的资产,只要买入价格过高,就是要面临未来回报不足的问题。
引用"追寻价值之路"的一项统计:
统计对象为A股总共超过12万个样本。表格第一列为买入时的pe,第一行为第二年的eps增速。表格反映了买入时不同的pe及未来业绩增速双重影响下,投资的正收益概率及绝对回报率。
结论是,只要付出的价格过高,即便第二年业绩增速再高,也要面临胜率和回报率不足的问题。比如极端的,>100pe买入,来年利润增长>100%,统计上也只有一半的胜率和2%的回报率。
现在就是这种情况,超大盘龙头,俗称各种茅,已经非常非常贵了。

张博龙 - 皮皮
赞同来自: M1nTT 、13176003506 、赚钱买房 、535139128 、skyblue777 、 、 、 、 、 、 、 、 、 、 、 、 、 、 、 、更多 »
于是很明显,在这样的投资逻辑下,股票融资只会青睐于平台性的企业,他们将成本转嫁给了自己的上下游,但好处却没有少吃。
因此未来的企业都开始平台化,即成为剥削其他企业的“好公司”,当剩余价值不再是通过劳动个体产生,而是通过剥削其他企业产生,那么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企业必然谋求平台化或垄断化,尽可能地转嫁成本,尽可能地少承担“社会责任”,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符合资本增殖模式,是资本所青睐的。

张博龙 - 皮皮
赞同来自: 你猜再猜 、535139128 、黄金风格 、缘田雨 、炸鱼 、 、 、 、 、 、 、 、 、 、更多 »
所以那些投资国企的人根本没明白,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不是一个上市公司该做的事(所以现在国企公司为了不再成为资本眼中的老实人,就搞劳务派遣等手法来像渣男)。
只有那些多吃好处少担责的企业才是高增长、高成长性的企业,在它涸泽而渔毁灭整个行业生态之前,它都是资本的宠儿。相反那些搞可持续发展的、长周期投资、低周转慢回报的企业会因为不够海盗,而得不到资本喜欢。